李四光 (1889—1971)生于湖北。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李四光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找矿和地震预报工作,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科学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不迷信洋人,不迷信书本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敬业的崇高品质。他坚持调查研究和科学实践的求实精神,践行科学技术为人类和国家服务的高尚品德,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创立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处高潮,李四光也参与其中。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对考察中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科学思考之后,他运用力学观点将各种地质构造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提出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创立了地质力学。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等,在地学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地质力学的创立,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为探索各种地质现象提供了新方法,对地质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他的地质力学理论不仅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我国石油勘探和地震预报作出了巨大贡献。
用科学理论与实践否定“中国贫油论”
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为了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派了一批批专家学者来我国勘探、考察。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而离去。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大多为陆相地层,没有生油条件,是贫油国家。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认为某一地层有没有石油,不在于是陆相地层还是海相地层,而在于该地层形成时有没有生油环境和储油条件。陆相地层存在着大面积为湖水淹没的低洼地区,也具有生油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他乐观地指出:“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都可以做工作……”。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20世纪60年代,勘察队还根据他提出的“地质构造与辐射勘测相结合”的思路,找到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铀矿资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地震预报方法
地震预报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古代虽有多次地震的记载,但没有地震预报的先例。国外虽然研究了上百年,但一直没有找到地震预报的方法。
1962年3月,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后,李四光就开始考虑地震预报问题。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更深刻地感到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将很大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的研究工作中。
他认为,地震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就会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他查阅了全世界大量的地震资料,发现破坏性大的地震在地球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主要集中在某些断裂带上。
在邢台地震发生后,李四光不顾76岁高龄,亲自到邢台进行考察。当时,邢台邻近地区小震频繁发生,搞得人心惶惶。针对这种情况,李四光大胆地预测说:邢台地区已经发生了两次大地震,岩石中出现了大量的断裂岩层,必然在重力场的作用下,调整位置以求平衡,所以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现在,这些大、小地震已经让这些断裂层的能量大部分释放了,所以,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后来,李四光的科学预言被证实。
李四光通过对地震的实地考察和地质力学研究,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地震预报新途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预测性的意见;他还预测了唐山、四川、邢台、临沂四大地震带。目前,四个中有三个已被证实。可惜这项工作他还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上一篇:建筑中的分形精灵
下一篇:迎接新学期,从学会整理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