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人兽共患病,预防要先行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近日一则消息,在疫情期间又起波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7月16日报告了我国发现首例人类感染猴B病毒病例。

近年来,人兽共患病原体惹祸甚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尽管这些突发事件大都由畜禽类和野生动物引起,然而由于实验动物的特殊性,特别是因科技人员与其接触密切,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不仅可引起实验动物疾病,而且也是人的重要致病原。为确保饲养人员、兽医技术人员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高度重视。

非人灵长类与人类的遗传物质有95%—98.5%的同源性,生物学特征和行为特征与人类相似,它是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

猴B病毒病是由猴B病毒(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在我国达10%—60%。

感染猴B病毒的猕猴又名恒河猴,一般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但会对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引起人的致死性脑感染。

B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具有潜伏性和复发性,病毒可直接在猴群内传播,通过咬伤、抓伤、密切接触等感染健康猴。

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一例B病毒病患者,至今全球超过60例人感染猴B病毒,主要集中在美国,其他则分布在加拿大和英国,几乎全部是白种人,其致死率为70%—80%,亚太地区很少有过人感染猴B病毒的事件报道。

考虑到该病毒的危害,早在200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将猴B病毒列为一类病原,即最高等级病原体,病毒分离以及动物感染实验等活动要求限制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考虑到该病毒未有严密证据表明经呼吸系统传播感染,未列入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并且事先做好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严格操作,以确保安全。

从事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进行操作,确保自身安全。在做动物实验操作时不戴手套、不戴口罩、不戴面具、野蛮操作、忽视防护等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标准化实验动物是指有清楚的微生物、寄生虫学背景(即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携带状况)和遗传学背景(即品系和品种)的用于实验目的的动物,包括猴应该是合格安全的,千万不能使用来源不明的所谓“实验动物”。

尽管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来源的猴B病毒致病性还有争议,但还是应该提高警惕。人感染猴B病毒,大多病例都与猴直接接触有关,如抓伤、咬伤或者黏膜接触了猴的体液、分泌物等。

就猴B病毒而言,野生猕猴的携带率高达10%—80%,其他如结核分枝杆菌、各种寄生虫感染情况也非常复杂。有资料报道,人类致病的人兽共患病病原,70%以上来源于动物。

现代生活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此起彼伏,出没无常;人兽共患病有增无减,负担日重。从本质上来讲,人兽共患病属于感染性疾病,因此了解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预防、控制人兽共患病。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只要客观、理性、中立地认识、评价疫情,揪出罪魁祸首、斩断魔爪传播途径、保护弱者易感人群,定能阻断传染病的播散。

防治感染人兽共患病关键要做到 “四早”,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不滥杀动物和食用野生动物,发现不明原因的死亡动物要及时报告给所在地的动物检疫或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部门,远离不明来源动物尸体、排泄物等;不擅自到非开放地区包括山上、野地、河流游玩,不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更不能饲喂、触碰、挑逗、激惹它们,拒绝和动物拥抱、亲吻等行为。我们认为的和动物的友好行为,比如随意接触各种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可能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防范动物源性疾病,预防要先行:日常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或少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可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换衣;如有接触动物或其排泄物后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应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