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MIT剑桥科学节:瞄准好奇心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正如“伦敦”不是英国的专属地名一样,“剑桥”这个地名在美国也同样存在。英国的剑桥是剑桥郡首府,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美国的剑桥市则位于马萨诸塞州,这里也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更为巧合的是,两个剑桥市都创办了同名为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的科学节,一个由剑桥大学举办,另一个则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其中,MIT剑桥科学节近年来专注于STEAM教育,把激发4-15岁的青少年科学好奇心作为核心目标。


挖掘城市科技内涵,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MIT决定发起剑桥科学节是在2006年,MIT图书馆馆长约翰·杜伦特发起仪式上讲道:“剑桥市素以科技闻名,我们计划在这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做一些具有包容性的特别的实事。”因此,MIT剑桥科学节从一开始就注重挖掘城市的内涵,注重剑桥市科学技术文化的展示,提高公众对当地科学相关资源、活动的了解和认识。科学节首位主任P.A.d'Arbeloff女士2007年就职时表示:“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确保中小学生从科学节活动中受益。我将力促商业界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用于剑桥市社区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首届科学节活动2007年正式举办,它以艺术节、音乐节和电影节为蓝本,开发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包括演示、研讨会、参观、辩论、竞赛、演讲等,通过200多项跨文化、包罗万象的活动展示丰富的科学探究,让公众感受科学发现带来的兴奋。除了MIT校园外,马萨诸塞省的各个社区也是科学节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今,从麻州东南部的半岛科德角到马萨诸塞州中心地区,各类活动地点有70多个,每年的受众也从最初的15000人拓展至10万人,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品牌,让人们走近科学、与科学互动,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同时也将人们身边的STEAM教育影响凸显出来。在以STEAM 为主题的科学节中,MIT剑桥科学节在美国是首个。


征集青少年STEAM作品,培养科学好奇心


从2014年开始,MIT剑桥科学节开始设立“挑战好奇心”(Curiosity Challenge)活动,面向全国5-14岁的孩子征集STEAM作品并进行评选。活动征集作品不拘一格,可以写一篇文章或作一首诗,也可以画一幅画或拍一张照片,任由想象,但作品一定要以“好奇心”为主题,要阐明如何激发主人公对世界的好奇和科学探索。2014年以来,征集活动每年秋季开始,持续至来年春季。在4月举办的为期10天的科学节活动中,获奖者将在好奇心挑战颁奖典礼上受到表彰,获奖作品会发表在年度《挑战好奇心作品集》中。此外,剑桥市的社区电视台也会展览展示获奖的优秀作品。

“挑战好奇心”活动受到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2020年,线下活动由于疫情被迫取消,但“挑战好奇心”线上活动如期举行,一共收到了来自马萨诸塞州及其他地区学生的近4000份参赛作品,180名学生获奖,同时还评选出一名“好奇心科学家”和“好奇心老师”。2021年,科学节活动的主题定为“感恩感谢”,将在4月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整月的活动。此外,近年来,剑桥科学节还与剑桥公共图书馆一起推出阅读书目,分为儿童类、青少年类和成人类,有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和知名度。


与赞助商合作,形成共赢局面


MIT剑桥科学节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以MIT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既有科学家、慷慨的赞助方,也有富有创造力的非盈利组织和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还有本身好奇心极强的在校大学生。这其中,MIT剑桥科学节十分注重调动学术、教育和商业科学资源,行行业业的赞助者给活动的持续举办提供了最有力的经费保障,而科学节活动精心设计的赞助权益方案也成为双方共赢基础。

目前,MIT剑桥科学节已经有100多家合作者。其中,主要发起者除了麻省理工学院外,还有剑桥市、剑桥公立学校、剑桥公共图书馆、WGBH教育基金会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威瑞森(Verizon)电信公司和渤健(Biogen)生物技术公司和谷歌等都是常年赞助商,而科学节也对赞助者的慷慨支持给予社会声望方面的积极回馈。赞助商每年为科学节捐款数额不同,获得的冠名等权益也有差别。例如,每年资助25万、10万、5万、2.5万、1万、0.5万美元分别对应着至尊、铂金、黄金、白银、青铜、氪气六个级别。以2020年活动为例,至尊级别的赞助商每年可享受科学节活动2000多种物料、活动手册封面、活动官网链接、全部媒体报道、全部海报和徽章标牌等的全方位冠名权,并可获得活动中三个首选展位,优先使用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接待大厅,每项活动可获得4个首席座位,等等。赞助商获得的权益总是与捐款数额呈正相关,这精心设计的差别,既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量,也是一种开放和包容。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