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专家指出——
建立高效创新体系 打好种业翻身仗
视觉中国供图 |
种子是高产稳产高效的核心,种业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在中国,育种技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0%左右,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未来,优良种子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将越来越大。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
1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0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共计发放21个生物安全证书,其中包括8个国产转基因玉米项目。在此前的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一)中,曾各有一种国产转基因玉米、大豆获得生物安全证书。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将生物育种列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育种技术对农业增产贡献将越来越大
“种子是高产稳产高效的核心,种业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前沿。在中国,育种技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0%左右,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未来,优良种子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将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生物育种列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重点发展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生物育种创新与应用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生物育种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实现现代种业的跨越式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关键是要大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日前,在第九届全国媒体报道沙龙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二级巡视员张文指出。
根据《2019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8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辣椒、洋葱、胡萝卜、西兰花等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
在李家洋看来,我国农业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程度较低,比如,种业方面,重要基因、重大品种、核心技术不足。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人多地少水缺,旱涝病虫害频发。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科技创新。”张文说。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稳产、优质营养、高效安全、农业工业化。”李家洋表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生物育种有望提高中国的种子竞争力
当前以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国际育种的前沿和核心,正在蓬勃迅猛发展。
全球生物育种发展应用态势表明,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灾害损失,在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与营养价值、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看来,生物育种技术用好了,我国就能够解决农业面临的种业瓶颈问题。
李家洋指出,在生物育种技术中,如果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算作2.0或3.0版本的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称为现代育种技术的4.0版本。
“实际上,中国在基因编辑农产品的研发方面也进展迅速,我们的团队已研发出了基因编辑的高产水稻、香味玉米、超高维C的生菜和西红柿、抗除草剂的水稻、油酸含量提高的油菜等,另外还研发了一系列抗逆的作物品种。”朱健康说。
朱健康认为,如果靠传统育种,要赶上国外种业的技术水平需要很多年,但新的育种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快做到。“新技术完全有可能让我们真正做到种业弯道超车,让我国的种子有竞争力。”他说。
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的消耗量逐年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表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和国内需求的角度,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后突破玉米种质瓶颈。玉米种质要向优质化、绿色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重点关注热带种质,通过技术融合驱动我国生物育种原创核心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掌握玉米种业的话语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6—2018年中国玉米的平均单产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是由主产区光温资源、土壤条件、技术水平和组织生产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美国采用了生物技术品种结合机械化生产是重要因素。”李新海说。
“在玉米生产上,良种是第一要素,所以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李新海表示,未来的挑战首先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新体系,发达国家形成了企业和市场主导产业化、政府投入基础研究的种业创新体系,中国也要下大力气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玉米种业创新体系。其次是要创新机制,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目的是激励原始创新。此外就是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化政策,目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写明要“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如果这条路走通了,未来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技术支撑上就有了可选余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