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李大钊与孙中山的深厚情谊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光辉篇章。为此,孙中山和李大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李大钊亲自参与追悼孙中山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他还写下长达214字的挽联总结孙中山的生平——比昆明滇池著名的大观楼长联还多30余字,堪称冠绝天下的“中华第一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陵,甚至共管阴谋,急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这副挽联精辟地概括了孙中山追求革命的一生,也充分表达了李大钊和孙中山为建立两党合作而建立的深厚情谊。早在1919年间,孙中山与李大钊就通过《新青年》杂志开始相互了解。1922年8月,李大钊在中共中央的杭州“西湖会议”上,坚决支持、贯彻共产国际的指示:主张建立共产党和孙中山代表的国民党的联合阵线,以及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组织等等。8月23日根据党的决定,李大钊到上海首次会见了孙中山,文献记载他们 “畅谈不厌,几乎忘食”;并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多次交谈“讨论建国种种问题”,其中心已经明确为“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等重大议题。这些在李大钊的《狱中自述》里也有所披露:李大钊当时告诉孙中山,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然是共产主义。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尽管加入本党帮助我。于是,李大钊依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同意以共产党员的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并且是经孙中山的“亲自主盟”,成为“跨党”的党员。

其实,当李大钊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时候,孙中山还在广东高举“护法”大旗,结果失败后重返上海——直到接受共产党人的帮助,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诚如上联所说:他“扬民族大义”,“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要为人间留正气”。所以,1923年10月间,孙中山亲自“密电北京李大钊即来沪会商”时,就委任“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李大钊后赴广州,在孙中山亲任大会主席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被指定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当时,别有用心的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员“跨党”。李大钊当即发言并严正指出:“我等之加入本党,是为有所贡献于本党以贡献于国民革命的事业而来的。”“我们对于本党实应负着二重的责任,一种是本党党员普遍的责任,一种是为本党联络世界的革命运动以图共进的责任。”李大钊特别申明“本党总理孙先生亦曾允许我们仍跨第三国际在中国的组织,所以我们来参加本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当时,孙中山也针对国民党右翼表态:你们反对同共产党合作,我可以退出国民党一个人加入共产党。这样在孙中山的坚决支持下,李大钊最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从现在保存下来的纪录电影和历史照片中,还可以看到孙中山对李大钊极为亲密和倚重,比如:他们“肩并肩阔步向前”的生动画面,等等。

下联首先明确地阐述“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的民族忧患意识,表达“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的决心和信心。实际上在1924年底,李大钊负责的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正式建立;他就坚决地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发动工农和学生、群众,开展反军阀割据、反封建复辟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到京后病情加重,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指定的6名“委员”里,也仍然包括李大钊在内。通过挽联:“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深情地表现出李大钊对孙中山逝世后“大革命”前途的极度关切;紧接着:“亿兆有众,惟工与农”,又说明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积极、明确的革命组织路线——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李大钊为悼念孙中山写的这幅挽联,思通古今,放眼中外,情深意切,悲壮感怀,是一件融汇了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楹联艺术的宝贵党史资料;近百年来竞相称颂,更加凸显其非凡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