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黄遵宪(1848年4月-1905年3月),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教育家和爱国诗人;被梁启超誉为 “近世诗界三杰”之冠。他27岁考中举人,被李鸿章称为“霸才” 。当时,家里人都希望他再考进士,但他决心抛弃科举仕途,毅然选择了从事外交“洋务”的职业。此后,黄遵宪历任驻日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使节;为促进中外交往,学习先进文明,维护祖国利益,保护华侨权益等,作出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他亲自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逐步树立起“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

1896年9月,光绪在北京召见黄遵宪问:“泰西之政何以胜中国?”黄遵宪答:悉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言谈间充满了民族自信。史载光绪“惊喜天颜微一笑”,决定重用黄遵宪,很快,就派他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刑狱和官吏考核。黄遵宪到任后,积极协助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推行“新政”,取得显著成效。还创办了“时务学堂”,邀请梁启超担任总教习,培养出蔡锷等一大批人才。

可见,黄遵宪立足国情,高瞻远瞩;践行理想,不尚空谈。他的务实精神,还表现在撰述多年、著译数稿才成书的《日本国志》凡40卷,内容宏富,包括国政、外交、天文、地理、职官、贸易、军事、刑法、学术、礼俗、物产、工艺等12部类。出版后风靡一时,大大加深了晚清社会与东亚各国对日本及世界的认识,成为当时文化交流和学校教育的必读书之一。

黄遵宪游历国外,成为最早接触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知识型”文人。他的诗歌,描写了海外世界的社会生活与伴随近代科技而涌现的新事物、新风貌。拓宽了中国文学的题材领域,写出了古典文学没有出现过的19世纪新内容,如伦敦的大雾、巴黎的铁塔、日本的樱花、锡兰岛的卧佛等,在《今别离》四首中新人耳目地分别吟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新景象。在这首诗里,黄遵宪自称“足遍五洲多异想”,表现出他由客家商民升入官宦,自身仍然带有的平民气息和务实济世的“儒学”精神;使他从落后衰败的封建帝国踏进欧美西方,事事处处都感到惊奇而压抑,时时刻刻都如鱼饮水,切肤的“冷暖”触动着他的诗心情怀。如《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写他乘船从日本横滨前往美国,“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由衷地感慨 “九州脚底大球背”,伴随历来“月是故乡明”的华夏情结,远涉重洋而神游天外: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时空却不再是传统时空。诚可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 “共看明月应垂泪”,因为身处异域,感叹世务国情,今非昔比。在不知不觉间,黄遵先的诗心神绪,“吟到中华以外天”:

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

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这里的“槎中有客”,类似今天科幻作品里的 “星际旅游”。天上星星多到“超越”佛教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可以“不计”——已经是近代科学知识结构里才存在的宇宙“诸天”。因此,那“槎中有客”不再来自神空佛界,而成为与“地球圆”相呼应的历史唯物的崭新诗篇。

黄遵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地位——其理论倡导始于梁启超、谭嗣同等,但是靠黄遵宪主张“吾手写吾口”的创作,才开辟出实践新途,成为我国古典诗歌转向革新的时代里程碑。康有为评价黄遵先的诗“如磊砢千丈松,郁郁青葱,荫岩竦壑,千岁不死”。孙中山说 :“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学者。”在著名的黄遵宪书房“人境庐”的会客厅门外,至今还挂着黄遵宪的自题楹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这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当年“吟到中华以外”而又望月恋乡的“水天”景观和“后浪推前浪”的民族理想。

2013年,经国务院审批获准: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及其故居同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