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在现代“发现”恐龙——读《邢立达恐龙手记》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作者:邢立达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说起恐龙,我们马上能联想到电影《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为何如此深入人心呢?

  邢立达说,这是由于《侏罗纪公园》的原著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大胆地把故事构筑在当时最新的科研动态:古老琥珀样本中发现的史前动物、古遗传学、DNA(脱氧核糖核酸)拼接复原;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固化了数代人对于恐龙的想象——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鳞片、从棕到绿的暗淡颜色、惊人的体型、可怕的破坏力……这部电影颠覆了恐龙愚蠢、缓慢、冷血的传统形象。

  可见,《侏罗纪公园》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合理创造。恐龙的魅力超乎寻常,它们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此萌发成为古生物学家的理想。邢立达就是其中一员,长大后,他成了一名专门追踪恐龙的“猎人”。

 《邢立达恐龙手记》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迹篇、琥珀篇和特别篇,是邢立达十数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长、发现、探索的全记录。足迹篇和琥珀篇,讲述科研经历,行文晓畅,语言生动;特别篇,好似正剧番外,邢立达与宋小明合作创作的“萌萌哒”趣味故事,适合儿童阅读。

 邢立达是狡黠的、聪明的。周游琥珀市场时,他能敏锐地做出判断,发现被当作一般品类的宝贝,不动声色地捡漏,仿佛古玩江湖的行家。有时候,他化身为“大侦探”,围绕着岩石上的恐龙足迹,侦查、觅迹、推导,千方百计弄清“死者”的身份,这个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不遑多让。

 邢立达是大胆的、勇敢的。为了一点点线索,赶赴世界各地,劳碌奔波,甚至遭遇生命危险,书中不乏惊心动魄的时刻。为了观察岩壁上的恐龙足迹,邢立达等人小心翼翼地悬挂在空中,但凡稍有疏忽或者防护失当,就可能由于大风等气候或其他因素导致意外发生。有一次,邢立达和向导深入缅甸野人山琥珀矿区,途中遇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士兵的临检,幸好他急中生智,冒充哑巴,逃过一劫。

 这套手记真实有趣,除了科学家的经历之外,书里用图片直接展示的各类琥珀化石、恐龙足迹以及复原图,也很吸引人。

  霸王龙、三角龙、小盗龙……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恐龙都亮相书中。此外,那些大众尚且陌生的、较新的发现,更让人新奇激动。比如,中华龙鸟。

  中华龙鸟在1996年发现于中国辽西的早白垩纪地层,最初的发现者、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及其团队误认为其骨骼属于鸟类而将其命名为“中华龙鸟”。后来,经陈丕基、董枝明等学者细致研究后断定其骨骼属于美颌龙类。这只恐龙带有原始丝状羽毛,也就是说,恐龙长有羽毛,龙与鸟的界限一下子模糊起来。

  长着羽毛的中华龙鸟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这些恐龙正是鸟类的祖先类型。这个发现引发了恐龙学的新一轮复兴。还有一些动物实际上并不是恐龙却被习惯性地叫作“恐龙”。比如鱼龙是一种体型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异齿龙外形像蜥蜴,但属于类哺乳类爬行动物……

 所以,研究恐龙,必须考察生物进化的各种表现,探究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演化过程和条件等。研究恐龙并不只是局限于恐龙,更要着眼于生物进化学的整体范畴。恐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