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谷雨香椿滋味长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乡间,谷雨前后有吃春的习俗。因椿树的椿与春谐音,包含有春光、春色、春意等诸多美好寓意,故而乡人吃香椿芽,不仅是尝鲜解馋,还是吃吉祥、吃文化。香椿是有名的树头菜,和榆钱、洋槐花的地位差不多。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对香椿的喜好近乎痴迷,也有不少人闻不惯香椿身上的怪味,瞅见就赶紧捂鼻子,远远地躲开了。

视觉中国供图

香椿树古称椿,又名春芽树、红椿、山椿、虎目树、虎眼、大眼桐等。香椿是我国的本土树种,至少有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夏禹时代的荆州地区把香椿作为贡物,《尚书·禹贡》中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杶”指的就是香椿。《左传·襄公十八年》中也有“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的记载。橁即香椿。可见,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把香椿当琴材树种而加以栽培。

在童年记忆中,老家灶房南边、紧挨西院墙的一隅,长有一棵茶碗粗细的香椿树。阳春三月,枝头之上冒出许多米粒大小的嫩芽,有风有雨有阳光,嫩芽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每当我闹饭的时候,母亲常指着那棵香椿树,哄我说,刚啊,听话,等过几天,香椿芽长成了,给你炒鸡蛋吃!对于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的农家娃来说,香椿芽炒鸡蛋的馥郁浓香,是难以抗拒的巨大诱惑。打蛇打七寸,母亲深谙我馋嘴贪吃的习性,随便许诺一件事,只要与吃有关,总能让我乖乖就范。每天放学回家走进院子,我就慌忙跑到香椿树下,伸长脖子使劲瞅,看看香椿芽是不是长成了。

俗话说:雨前椿芽嫩无丝,雨后椿芽生木质。吃香椿赶早不赶晚,谷雨节气前最嫩,也最香。节令不饶人,一旦过了谷雨,香椿叶就有了木的属性,吃起来丝丝瓤瓤,还垫牙。老家院子里的那棵香椿树,树干直溜溜的,皮很光滑,加之香椿树材质松脆,如若人爬到树上采摘,很容易压断枝摔下来。出于安全考虑,母亲找来一根长竹竿,在竹竿顶端绑上一把镰刀,高高举起来,伸到枝丫上,手腕稍一用力就把香椿芽采摘下来了。

母亲忙活着采摘香椿芽,我提着竹篮站在树下。看到有香椿嫩枝落到地上,我便捡拾起来放入篮中。末了,母亲嘱咐我说:“留下一把咱自己吃,剩下的你给几个婶子送去,让她们都尝尝鲜。”母亲说,咱家的香椿树是老树,发芽早。谷雨节气之前,能摘三茬。香椿树越掰越长,你不掰它,反而长得慢。

“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虽然只是一把稀松平常的香椿芽,母亲却像变戏法一样,能够做成好几样美味可口的菜肴,比如香椿炒鸡蛋,黄绿相间,色香味俱全;香椿拌豆腐的味道也很鲜美,是一道下酒的时令菜;香椿切碎了用盐腌一下,就着蒸馍或者面条吃,都是不错的。

当然,最好吃的,还是香椿炒鸡蛋。记忆中,树上的头茬香椿芽采摘下来后,母亲先用清水洗净,将其切碎,然后吩咐我从鸡窝里摸出几个鸡蛋,磕入碗中,搅拌均匀。再往蛋液中放入香椿芽、葱花和适量盐,一起搅匀,放入油锅里烹炒。绿莹莹的香椿芽,裹在黄灿灿的蛋液里,在油锅里“滋啦啦”翻上几个滚,氤氲出的香气顿时溢满了整个灶房,馋得我直流口水。终于,母亲将一盘香椿炒鸡蛋端到了面前,夹一块放入口中,香椿芽脆生生的,越嚼越有味,香椿的清香加上鸡蛋的醇香,怎么也吃不够。

就这样,一年年的春天,我吃着母亲做的香椿芽炒鸡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出了懵懵懂懂的少年。初中毕业,我考上了平顶山师范学校,离开故乡外出求学。每年春天香椿发芽的时候,只要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总要给我做香椿芽炒鸡蛋,临返校时,还把她腌制的香椿芽装进罐头瓶,让我带到学校吃。每次在宿舍里吃饭,只要我一打开瓶口,香椿芽特有的香味,总会招来同宿舍几个同学的哄抢,一瓶满当当的香椿芽,往往两三顿饭就见底了。

如今,妻子知道我喜欢吃香椿芽炒鸡蛋,每到开春,总是在菜市场上买一些,回来给我做着吃,偶尔去饭店吃饭,朋友也特意为我点上一份香椿芽炒鸡蛋,可吃来吃去,我总觉得口感没有老家院子里香椿的味道纯正。我想,除了这些香椿是在塑料大棚里栽培,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不足外,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这道香椿芽炒鸡蛋不是母亲做的。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做的香椿芽炒鸡蛋,不仅仅是一道家常菜,里面还包含有童年的美好和家的温馨,以及她对儿子春风化雨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