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多即是少 科普要善用“一”的力量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提到“希望工程”,相信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定会有一个“大眼睛女孩”,那是一张主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引发人们对农村失学儿童的关注,1991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工程选择了一个短发大眼睛女孩抬头用一双渴望的眼睛看着镜头的图片。这张图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而照片中的主角苏明娟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应该说“大眼睛女孩”代表着当时很多的失学儿童,他们渴望上学,渴望新知,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这张照片上不是一个大眼睛女孩而是一群大眼睛女孩,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它是否依然会让人们对这些失学儿童的处境有感同身受之感?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却揭示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的力量,因为我们知道“大眼睛女孩”只是众多失学儿童的一个代表,在她的背后还有很多很多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但是只需要这一双“大眼睛”就可以传达出无数双眼睛里的渴望,这又涉及到了少即是多的问题。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和他的妻子伍洁芳(Sheryl WuDunn)在一篇《纪思道拯救世界的建议》的文章中总结了他们对非洲公共卫生问题的观察,他们眼见众多的公众教育项目来了又去,他们归纳出了哪些项目奏效哪些项目无效,实际上他们这篇文章所体现的智慧的结晶依然是“一”的力量。

简言之,如果你告诉人们说,在非洲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会让人为之难过,但是如果你的故事变成了有两个小孩或者说更多的小孩,你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

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随着暴露在你面前的奄奄一息小孩数量的增加,你的同理心也会随着弱化,直至消失。

看到了吧,这就是“一”的力量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那样,“假如我看到一群人,我不会有所行动。假如我看到一个人,我会。”

或者用那句古老的格言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亡则是统计数据”。

其实在科普中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善用“一”的力量。

科学需要讲故事是很多人都熟知并且在努力践行的理念,但是如何讲好科学故事,如何让科学故事真正地被受众所接纳,并且理解这个故事所要传达的内容,而非只是“耳旁风”,当作某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我想“一”的力量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路。

实际上,在科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着“一”的力量来建构核心叙事,而不是“搂草打兔子”,也许在建构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所取舍,但是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的力量,所以如果我们期望面面俱到,也许最终的结果就是面面俱“不”到。

当然可能会有人质疑,过度使用“一”的力量会带来某种偏见,恐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但是从科普本身来说,“一”的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凝聚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所以在科普中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善用“一”的力量的故事,其效果要好过讲一百个甚至一千个平淡无奇的故事。

正所谓,“一,它最小,但最大,拥有最大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