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火出天际”,其中文名“深度求索”也广为人知。那么,“求索”二字有何来历呢?我们不妨追本溯源,求索一番。
“求”的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毛朝外的皮衣。金文的手形更加明显。篆文和隶书的字形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求”字。“求”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如果给“求”加上一个强调衣服的“衣”,就成了“裘皮”的“裘”。
有些专家认为,“求”的甲骨文中,手拿皮毛衣服可能是在祭祀。先民把珍贵的裘皮献给神明,向神明求告,以期得到神明的庇护或赐福,因此“求”有了诉求、祈求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动物皮毛可以御寒,是大家都想要得到的东西,“求”因此有设法得到的意思,比如“寻求”“探求”等。
我们在数学中,经常使用“求证”“求解”之类的说法,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这得感谢徐光启。1607年,作为明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译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时,面临翻译困境,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求”对译数学证明过程,从而将传统的“寻求”义项拓展出“逻辑推导”的新维度,丰富了“求”字的用法。
我们接着说“索”字。“索”的甲骨文像两只手在搓一条麻绳,使其扭结成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后来字形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索”字,我们从里面的“糸”还是能判断出它与丝线、绳子有关。因为这个“糸”变形后就是我们熟悉的绞丝旁,比如“绳”字就带有绞丝旁。
“索”的本义是粗大的绳子。为什么强调粗大呢?因为普通的细绳是“绳”,几股细绳缠绕起来的大绳才是“索”。
后来“索”泛指各种绳索,也指大链条,比如“铁索”。在四川甘孜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由13根铁索组成,因“飞夺泸定桥”的事迹而闻名。毛主席曾经在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当初战斗之激烈、红军之英勇不难想象。
绳索很长,我们沿着绳索,能找到它发端的地方,也就是“头儿”,因此“索”有搜求、寻找、探寻的意思,比如“搜索”“探索”。有个成语叫“按图索骥”,说的是古代有一位相马专家叫伯乐,写了一本《相马经》,在里面详细描述了千里马的特征。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根据描述去寻找千里马的故事。“按图索骥”中的“索”,就是寻找、寻访的意思。后来,“索”由寻找、搜寻进一步引申为强行要,比如“索要”“勒索”等。
“求索”的“求”,是设法得到的意思,强调了有愿望、有追求;“索”是寻找、搜寻的意思,强调了从根源上去寻找答案,实现目标。而且,“索”本身是绳子,绳子很长,就像求索的道路漫长且阻;绳索很粗,不易断裂,就像求索的心坚定不移。“深度求索”中的“求索”二字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体现了人工智能领域对技术本质与人类认知边界突破的追求。
在“求索”的前面冠以“深度”,又表明了什么呢?从字源的角度来看,“深”是个形声字,由“水”和“罙(shēn)”组成。形旁为“水”,表示和水有关;声旁为“罙”,代表读音。但其实,“罙”字不仅仅代表读音,自身也有意义:它的甲骨文像是一个人深入洞穴之中探寻,如果给“罙”加上提手旁,就会变成“探寻”的“探”。所以“深”本身就有探索的意思,只不过更强调了深入。“深度求索”现在所做的,正像是深入洞穴探索,前面是未知的,但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
怀着好奇,我向“深度求索”问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模型,它求索的是什么?它说自己深度求索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既懂人类逻辑又有机器优势的新型智能体,拓展人类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我想,或许,在不远的将来,DeepSeek或其他人工智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态,彻底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上一篇:24小时智能助教、科研“特助”……“AI+高校”是啥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