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参加由《亚太日报》举办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主题沙龙,获知一些信息:手机已成为未成年网民拥有比例最高的上网设备,在我国达到了63.3%。随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手机或拥有手机,手机沉迷导致了各类问题。因此,与会的家庭教育专家就家庭、厂商和社会如何共筑数字防线建言献策,呼吁各方携手努力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不消说,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前不久,澳大利亚出台了据称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社交媒体青少年禁令: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以保护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此举在澳洲引发了不少反对声。最大的问题是,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主流、深度融入多个领域的当下,新规将如何确切有效地落实?
弃绝现今人们已深度成瘾的“数字生活”,不现实也不可能。数字时代的我们,跟移动媒体、通信和信息设备之间,已然形成了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
对于我们(不止于青少年群体)放不下的手机,美国神经科学家卡尔·D.马尔奇给出了这样一个释读:我们的失控,缘自我们被“重装”了的大脑。这当然也是拜现代智能设备之所赐,我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分心,越来越分裂,也越来越消沉。在电脑的处理速度、效率和容量都突飞猛进的时候,人脑的处理速度、效率和容量似乎却在下降。
想想,我们是不是都有无聊之时伸手去拿手机的经历:越是频繁地切换到一项新的、更刺激的任务,大脑就越频繁地得到奖励。实际上,我们就像小狗一样,在追自己的尾巴。用数字设备暂时避开无聊的局面,结果就是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枯燥乏味的工作,也会更容易感到无聊。所以马尔奇强调,我们在努力界定一种新形式的数字素养时,科技生活的平衡也需要调整。
对于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感知器官的信息海啸,韩国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表达了另外一层忧虑:信息海啸导致注意力的碎片化,阻碍了对讲述和倾听起决定作用的沉思性驻留,导致我们的感知器官无法切换到沉思模式。而当真实被信息化和数据化之后,我们对真实的感受就成了信息本身,或者说作为一种表象的信息成了我们感知真实的主要方式,进而导致在场的直接经验逐渐枯萎。真实就这样被严重稀释了。
而另外一种真实——经验——的消失,更为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克里斯汀·罗森所关切。她新近推出的著作《经验的消亡:在无实体的世界作为人》考察了伴随着我们对科技的拥抱而带来的文化、情感和习惯的转变,告诫说:我们正在丧失重要的个人经验,如面对面的交流、场所感,乃至无聊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转向了一种基于手机和电脑屏幕的虚拟现实,越来越满足于适应机器的算法需求且习惯于精心设计的同质化行为,而越来越少地通过感官去体验、判断时,我们就真的付出了“经验的消亡”的代价。
在当代技术异化的背景下,人类经验切切实实正处于一种消亡之中。这其实也是罗森所描述的“在一个无实体的世界里”作为人类的哲学困境。
稍稍延伸开说。千百年来,是意识觉知导引我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和洞悉世界,科学实践与直接经验则促成了我们的知识构建。然而,近年来国外科学哲学界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昧将具体经验还原或减损为科学抽象概念,带来了科学和哲学领域的认知迷思,导致一直披荆斩棘似乎所向无敌的科学,也陷入了困境、矛盾乃至意义危机。因此,迫切需要恢复科学与人类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重塑一种全新的科学世界观……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