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长假回到生活正轨,有朋友问我,网购囤积过年食物太多,吃不完怕坏了,加紧吃了又担心营养过剩或失衡,该咋办?今天就跟大家谈谈网购囤积食物的利与弊。
网购便利带来的食物隐患
网购食物非常便利,省时、省钱、省力,有的还送到家门口,但同时带来了隐患。从距离而言,网购食物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从本地超市代购。食物可在半小时内送到家,过程中不易出现长途运输造成的破损、变温等问题。但代购毕竟不是亲自挑选,购买后难免留下小遗憾。比如,购买的水果不是一个个当面挑选,更没法品尝,其中可能有成熟度差的、表面略有破损的、味道不理想的;如果超市货架上的某种蔬菜不够新鲜,或者品种不够满意,我们亲自买时可能直接放弃,而代购送来的则只好收下。
二是直接从网店购买。因为没有亲眼看到食物的包装大小,下单时可能会错误地选择大包装,买回家吃不完,放坏了。也有可能我们在下单时受到页面上降价打折等诱惑,买到的食物质量并不如意。同时,由于在手机购物页面看不到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等细节,买到的东西很难保证营养质量。
建议大家网购时把握几点:优先购买熟悉的、亲眼看过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的食物;注意看清货品的重量和容量,家里人口少就不要买大包装;购买新鲜蔬菜和鲜活产品时,只选择销售量大、货品新鲜度高的卖场,而且尽量在上午进货时购买。
注意加工食品的“货架期”
常温存放的加工食品可分为长货架期食品和短货架期食品。
长货架期加工食品:如饼干、膨化食品、坚果、糖果等,保质期超过半年,只要包装完整,通常不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等问题。但要注意是否假冒品牌,快递来的食品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是否完整,充氮包装是否漏气等。特别是购买降价打折的临期食品,打开后闻到气味不新鲜,意味着存在脂肪氧化问题。
短货架期加工食品:如糕点类、小吃类食物,通常保质期只有一两周或一两个月。购买时问清产品保质期多长、保质条件是什么温度、包装有无抽真空和充氮等,还有开封后是否需要冷藏、在室温下能放多久。同时想清楚,食物包装的分量,购买后能否在保质期内吃完。
无论它们的货架期长短,都属于“预包装食品”。按照我国法规,生产商都需要提供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然而,很多网售食品的页面上却没有这些信息,购买时务必联系客服,要求提供详细的食品标签信息。同时,注意配料表中是否有对自己不适的成分,如过敏原、添加糖、糖醇等。减肥人士和慢性疾病患者要注意其营养成分是否合理。
处理好果蔬和冷藏冷冻食品
水果蔬菜类食物。我们在网购这类食物时通常会成箱购买,比当面购买时数量大得多。但是否要一次买一箱,得根据家人的食用情况、果蔬的储藏性,以及自家的储藏条件来决定。如果贪便宜买多了,烂了自然可惜,但怕浪费而过量食用又得不偿失,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如胃胀胃疼、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咽喉发炎、口腔溃疡等。对能够冷藏保存的果蔬,不妨及时清理冰箱空间,把一部分先分装冷藏起来。或者网购前联系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拼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冷藏冷冻食物。这类食物关键是要保持冷藏冷冻温度稳定。在运输过程中,难免出现气温的变化,水蒸气凝结容易导致冷藏食物长霉,冷冻食物提前解冻会降低食物品质并增加微生物增殖风险。收到货时必须马上处理,避免家里温度过高而提前化冻、脱冷。网购时,要确认是已经分成小包装的食物,还是整个、大块的食物。如果是一次不可能吃完的大块食物,建议收到后先分割成一次能吃完的小块,并标记购买时间,分别冷藏冷冻,以避免反复化冻、冻结,降低食物品质。
总之,网购食物也要注意营养和健康。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不适合自己身体状态的食物,就算便宜也不值得买,因为吃得越多,给身体带来的麻烦就越大。
(作者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健康系教授)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