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2-20 05:58:07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2月15日至16日,第三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新书首发、第四届颁奖典礼暨第五届启动仪式在深圳福田区举行。百余位科幻界大咖、教育先锋与文学新星共聚一堂,见证中国科幻新生代以笔为剑,执锋为光,点燃文明探索的星辰征途。

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文联、知识出版社承办,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终评委员会主任邱华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刘祚臣;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相莱;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文斌;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深圳市福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二级巡视员章海蓉;深圳市福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王巍;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著名科幻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科幻作家走进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

2月15日,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之“科幻作家采风”活动在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举行。董仁威、王泉根、舒伟、崔昕平、陈楸帆等10余位科幻作家,与获奖青少年代表共同走进量子科技前沿阵地,近距离探秘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尖端领域。活动中,研究院专家演示了量子比特操控实验、量子加密技术,并围绕“量子纠缠与时空叙事”展开跨界对话。参加活动的科幻作家表示,量子科技的超现实特性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全新灵感。活动中,科技与文学深度碰撞,助力创作者将硬核科学转化为未来叙事,为“鲲鹏奖”作品注入更坚实的科学内核。

新书发布第三届“鲲鹏奖”新书包含7部作品

2月15日下午,作为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之二“第三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新书发布、第四届颁奖典礼暨第五届启动仪式”在深圳福田深科技城举行。

在新书发布环节,郑军、三丰、马传思、超侠、马国宾等专家学者共同为“鲲鹏奖”书系揭幕。第三届“鲲鹏奖”新书包含4部长篇作品和3部短篇作品合集,分别是《涅槃》《陨星》《触不可及》《蓝色眼睛》《一二三四五号前来报到》《太阳熄灭》《夜空下的文明之火》。  

同时,往届“鲲鹏奖”获奖作品中已出版的6部作品经过封面设计、纸张升级等再次推出,也在此次新书发布会亮相,分别是《灯塔》《石碑》《首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合集》《远大征程》《起点》《第二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合集》。

刘祚臣表示,“鲲鹏奖”正是通过挖掘科幻出版潜力、培育优秀科幻作者,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王巍则强调,“鲲鹏奖”不仅是文学奖项,更是福田教育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生动实践,为青少年插上梦想的翅膀。王晋康指出,科幻创作者应穿透技术表象,直击伦理盲区。青少年在创作中展现了对科技与人文的思辨意识,建立了独特的科技批判坐标系。董仁威提到,青少年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科幻文学为他们提供了探索未知、创造奇迹的广阔天地。连续三届“鲲鹏奖”获得者、《远大征程》和《太阳熄灭》的作者岑叶明认为,“鲲鹏奖”让不可能变为现实,科幻创作给予他无穷动力,科幻作家是前瞻者。

颁奖典礼:第四届“鲲鹏奖”评选出16个大奖

作为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终评委员会主任,邱华栋致辞并介绍了第四届“鲲鹏奖”的评审情况。他从“鲲鹏奖”的历程、规格、宣传等方面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认为“鲲鹏奖”是文学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典型案例。

自2021年创立以来,“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活动聚焦“新书发布—颁奖盛典—赛事启航”三大板块,并首次实现“鲲鹏出海”——《太阳熄灭》《触不可及》两本书在海外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青少年科幻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第四届“鲲鹏奖”于2024年1月启动,征集作品题材广泛,涵盖星际探索、人工智能、生态未来等多个领域。评审工作由邱华栋亲自领衔,王泉根、吴岩等8位权威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历经初评、复评、终评三轮严格筛选,最终评选出16个大奖、22个新秀奖,以及入围奖。“鲲鹏奖”组委会根据投稿和获奖情况,还评选出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

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的部分获奖名单:

中长篇小说组一等奖

《地球融化》 (王志轩)

短篇小说组一等奖

《时空跃迁》(杨程傲)

中长篇小说组二等奖

《冰原》 (曹畅)  《共同命运》 (史雨昂)

短篇小说组二等奖

《地球重置计划》 (陈昊祺)  《新桃源城》 (朱奕璇)

中长篇小说组 三等奖

《点燃宇宙尽头的篝火》 (刘冰馨)  《笑颜》 (刘喆)

《微光》 (梁家语)  《沉岸》 (李心怡)

《缸中之脑》 (刘昕雨)

短篇小说组 三等奖

《无尽的春天》 (王禹润)  《维度宇宙》 (陈禹同)

《耀变体之殇》 (吕珈瑶)  《时光之星》 (严婉如)

《不死鸟》 (卢希昊)

颁奖典礼上,一等奖获奖者王志轩和杨程傲分别发表获奖感言。王志轩说,他的作品聚焦理想主义者面对灾难时的反抗精神,强调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杨程傲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幻元素创作《时空跃迁》,讲述科学家通过时空跃迁拯救地球的故事。

启动仪式:第五届“鲲鹏奖”正式启动

在颁奖典礼之后,第五届“鲲鹏奖”正式启动。章海蓉在致辞中提到,“鲲鹏奖”作为国内首个面向25岁以下青少年的科幻文学奖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还提到,第五届“鲲鹏奖”将在活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通过新增原创科幻插画和AI科幻短片等新赛道,助力科幻文学破圈跨界,提升青少年对“鲲鹏奖”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鲲鹏奖”还将加强出版发行和IP孵化支持,推动科幻文学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希望每一位怀揣星辰大海的少年,都能以笔为舟、以梦为帆,在‘鲲鹏奖’的舞台上书写新时代的科幻篇章!”

专家共话青少年科幻创作未来

2月16日上午,作为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之三的“开启科幻世界的大门——青少年科幻写作研讨会”在深科技城举行。研讨会由著名科幻作家马传思主持,众多科幻文学领域知名作家、专家学者及青少年创作者,共同探讨青少年科幻文学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与科学探索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把握创作趋势和市场导向,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幻文学健康发展。

王泉根、崔昕平和尹传红围绕青少年科幻文学的创作趋势、市场需求以及科幻文学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讨论。

王泉根说,科幻文学是“面向未来的文学”,其核心在于探索人类生命与文明的哲学命题。他认为,科幻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科技与经济的强盛背景,科幻作品需以深刻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否则难以具备持久生命力。崔昕平结合“鲲鹏奖”的评审经验,总结了青少年科幻创作的年龄分层趋势:低龄段偏好外太空冒险与机甲英雄题材,通过科技强化个人能力解决困境;高龄段则转向地球生态、人类命运及伦理问题,如《地球融化》探讨环境危机。尹传红从科幻功能与历史脉络切入,提出优秀科幻作品应具备四大特质:科学解读奇思妙想、具象化未来图景、探索自然奥秘及理性思考创新。他还建议“鲲鹏奖”出版作品增加创作手记与导读,并通过媒体专栏推广新锐作家,助力科幻文学破圈传播。

舒伟、陈柳岐、谢梅3位教育学者则从教育角度探讨了科幻文学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舒伟以工业革命为切入点,阐述了科学与文学交融共生的深刻关联。他指出,在当下量子信息时代,创作者更应承继这种跨学科视野,在科幻叙事中融合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让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陈柳岐结合科幻教育实践,强调科幻对青少年素质培养的独特价值——激发好奇心、创造力与跨学科思维。她提到,科幻圈的“内卷”促使自身不断进步,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创作与比赛,在科技与人文交汇处找到个人成长路径。谢梅则从传播学角度解析了科幻创作的成功要素——紧扣社会痛点、跨学科知识整合及创意设计能力。她提出“兴趣—跨学科—能力—方法”四步路径,并以学生首次投稿即获奖的案例,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如掌握叙事技巧,同时保持开放视野,从多元领域汲取灵感。

董仁威、陈楸帆、王威廉、苏莞雯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灵感来源、构思过程以及如何平衡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性与文学性。董仁威分享了他从1979年开始的科幻创作经历,强调灵感来源于生活和对未知的探索,特别是三星堆文化的神秘性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提到科幻创作需要结合科学性和文学性,他鼓励青少年打破条条框框,勇于创新,创作出有独特思想的作品。陈楸帆提到,灵感来源于生活,并推荐了《南方周末》的科学写作营。他强调在AI时代,作家应保持独立思考,利用AI提供的灵感进行再创作,而不是完全依赖它。他鼓励青少年抓住生活中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王威廉强调了阅读、思考和情感在科幻创作中的重要性。他提到阅读科幻小说可以激发灵感,而思考则帮助构建独特的世界观。情感则是科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够赋予故事更深的内涵。他鼓励青少年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多样化的科幻作品。苏莞雯建议,青少年通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灵感碎片来积累创作素材,并通过切换视角来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她分享了自己从奥运会和抢红包等日常经历中获得的灵感,鼓励青少年通过改变视角和身份来创作出独特的科幻故事。

郑军和王卫英两位专家则围绕元宇宙与科幻文学创作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郑军分析了元宇宙对科幻创作的影响,认为元宇宙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体验。他建议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前沿科学素材库,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便在未来的创作中获得更多灵感。王卫英强调,在元宇宙时代,青少年应保持自律,合理适度利用新技术进行创作,而不是过度依赖。她鼓励青少年多积累知识,多创作,并参加各种科幻创作比赛,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专家和少年畅谈科技与人文碰撞

2月16日下午,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之四“未来作家——鲲鹏少年座谈会”在深科技城举行,座谈会由著名科幻作家王威廉主持。活动吸引了科幻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作家以及历届“鲲鹏奖”获奖作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

 

在座谈会上,嘉宾们围绕多个话题展开了精彩讨论。邹华桢、邓玉琳和苏莞雯就科幻作品中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进行了探讨。

邹华桢认为,科幻作品应融合科技与人文精神,强调科技以人为本。他提到,科幻文学应关注人类情感、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避免过度依赖科技元素而忽视人文关怀。邓玉琳从小学教育角度出发,强调科幻阅读应兼顾科技与人文。她建议通过辩论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苏莞雯认为,科幻作品应具有人文关怀,作者应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她强调科幻作品应反映现实生活,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打动读者。

王卫英、董晶和陈柳岐就AI与人类作家在创作中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卫英认为,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作家的想象力,AI更多是工具,人类作家的创造力在于超越现有科技,提出新的理想模型。她强调,科幻作品应推动社会进步,关注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董晶认为,在写作中AI可以帮助解决技术性问题,但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他指出,科幻作品应结合现代技术,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如听书和短视频,以扩大传播效果。陈柳岐认为,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作家,但会带来挑战。她提到,AI可以帮助完成程序化的工作,但情感细腻的故事设定仍需人类完成。她期待未来AI能在专业领域提供更多创作支持。

在青少年作家代表发言环节,史雨昂、岑叶明、朱奕璇、吕珈瑶、刘冰馨、杨程傲等人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验。史雨昂强调科幻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认为科幻作品应通过生活细节展现未来世界的复杂性,并举例说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科幻创作的素材。岑叶明认为,科幻创作应关注人与科技的关系,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他提到,应通过观察不同群体对科技的反应,结合自身体验,创作出有深度的科幻作品。朱奕璇强调,讲好中国科幻故事应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出发,而非简单堆砌符号。她指出,中国作家应避免被西方文化同化,要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吕珈瑶认为,中国作家在创作中要自然融入中国文化,无须刻意强调。她鼓励青少年勇敢创作,认为创作本身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传播。卢希昊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科幻作品应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提到通过塑造不同国家的典型形象,可以展现全球合作对抗灾难的故事。刘冰馨作为初三学生,坦言自己的科技知识储备不足,但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构建故事模型。她鼓励同龄人一起创作,探索科幻的无限可能。杨程傲建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幻作品应融入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展现国际合作。她以电影《哪吒》的成功为例,提出科幻文学创作可加入外国文化元素,增强作品的国际视野。

四载耕耘,鲲鹏展翅。2025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以量子科技的硬核探索为起点,以新书发布与颁奖盛典的璀璨时刻为高潮,以专家研讨的智慧碰撞为桥梁,以少年作家的创意迸发为终章,在深圳这座“科幻之城”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