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除了内镜,肠病诊断有了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02-19 06:02:27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节后,肚子疼、拉肚子等肠胃不适症状纷纷找上门来。这些症状有可能只是肠胃功能暂时紊乱,但也可能是某些严重肠道疾病的信号,比如炎症性肠病。

有望实现非侵入式准确检测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种病相当棘手,很难完全治好,一旦患病便会伴随人的一生,还动不动就复发,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残疾。疾病初期症状和普通肠道疾病十分相似,如持续腹泻、腹痛、发热、便血等,很容易被忽视。

以往,慢性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虽然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它属于侵入性检查,检查前患者要做繁琐的肠道准备,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并发症,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影像学检查,像CT、磁共振成像和超声等,在检测早期肠黏膜病变时效果欠佳,容易漏诊,一般仅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期,香港中文大学科研团队经过4年努力,给我们带来了新希望。他们发明的全球首套非侵入性炎症性肠病诊断工具能准确区分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

确定两组菌种作为诊断标志物

为了找到可靠的诊断方法,科研团队费了不少心血。他们从11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5979个来自不同种族人群的粪便样本。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不同种族、地域的人,肠道菌群差异很大。要是只研究少数特定人群,结果可能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科研人员对这些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深入研究,经过无数次观察和分析,终于识别出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及其变化情况,确定了10种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9种与克罗恩病相关的菌种,将它们作为诊断肠道炎症的标志物。

他们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里会产生毒素的细菌,如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数量较多,同时具有抗炎功能的菌种却很少。

针对这些发现,科研团队以两组微生物标志物为基础,运用类似机器学习的方法开发出炎症性肠病检测模型。随后,又将一种能检测粪便细菌的技术与检测模型相结合,成功开发出非侵入性诊断工具。经测试,该工具整体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达到88%和89%。

以往检查炎症性肠病,要么麻烦,要么不准确。现在只需采集粪便样本,就能快速初步诊断,大大减轻了患者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尤其在疾病早期筛查方面优势显著,有助于患者及时得到干预,改善预后。

更多患者将受益

目前,该诊断方法计划于2027年在香港投入临床应用。科研团队还牵头开展全球大规模多中心跨人群研究,已有超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及研究机构参与,旨在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稳定性和全球适用性。

在肠道疾病诊断领域,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准确性和无创性难以兼顾的难题。而香港中文大学科研团队的成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在未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会有更多高效、无创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问世,快速、准确地查明病因,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系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