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记
蛇,身形细长、四肢退化,它们或生有一副毒牙、喷射毒液,令人畏惧;或蜕皮“重生”、多产多子,极具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又化身神祇,或融入图腾,尽显神秘。蛇到底什么样?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让公众进一步走近蛇、了解蛇。
策展:
将科学、文化与艺术融合
国家自然博物馆策展团队深入挖掘蛇文化内涵,同时发挥其科研与标本收藏等优势,补充和完善关于蛇类的自然科学知识,将展览分为“生肖文化的源与流”“腾蛇乘雾”“幽幽蛇影”“蛇舞丰年”四个单元。展览除了介绍大量关于蛇的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呈现了生肖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元的形象和寓意。
蛇大约出现于1亿年以前,行迹遍布全球,共有3000余种,它们具有发达的嗅觉系统和热感知能力……展览现场有详细的文字介绍。
浸泡于玻璃瓶中的蛇、缠绕在“树干”上的蛇、“扬首疾行”的蛇,细密的蛇骨骼……近50件精挑细选的珍稀蛇类标本,类型丰富、姿态自然、做工精致,加深了人们对蛇类演化、结构特征、行为习性、种类分布等知识的印象。
从伏羲女娲的创世传说,到镇宅家神的民间崇拜;从上古蛇图腾,到古人的蛇生肖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非常重要。此外,为了表达对蛇的崇拜,长期以来,古代先民制作了大量与蛇相关的器物及纹饰,更不乏多姿多彩的蛇造型艺术佳作。
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蛇文化,策展团队将各大博物馆的蛇相关文物图片放在了展览中。春秋时期蟠蛇纹镂空鼎、西周蛇形铜镳(biāo)……在古代,装饰有蛇纹的青铜礼器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代蛇首匕、春秋时期蟠虺(huǐ)纹剑……中国古代兵器上也常见蛇元素,古人相信蛇敏捷、威猛的寓意能帮助他们取得战斗的胜利,并且曲线形状的蛇形兵器,往往更有杀伤力。战国青玉蟠虺纹璜、清代深绛色缂丝袷纱蟒袍……蛇还是中国古代饰品和服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常见于配饰、官服等物品上。
设计: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展览融合
展览整体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风格,既展现传统文化底蕴,又突出现代展览观赏性。
在色彩搭配上,策展团队采用中国传统配色中的红、蓝、绿三色划分单元主题。其中,红色是最能代表春节传统和寓意的色彩符号,因此是展览主视觉和前两个单元的主色调;蓝色寓意深邃自然,契合蛇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突出蛇类标本的自然客观;绿色则代表生机与活力,象征蛇文化的精彩纷呈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主题区域划分上,策展团队既注重把控整体格调和氛围,又精心设计细节。4个单元将展厅划分为既相对独立也关联呼应的4个区域。
根据展厅空间不规则的特点,策展团队设计了顺时针的环形参观路线。前两个单元在沿线设置若干配有精美蛇类标本的展柜,使展线富于节奏感,同时也能让观众放慢脚步,获得丰富观展体验。
进入第三单元,空间变得开阔,展览进入沿墙通柜与中岛柜交错的重点区域。该单元不仅介绍了较多蛇类自然科学知识,还有种类丰富、姿态生动的多件蛇类标本,如眼镜王蛇、蟒等,为观众提供精彩的视觉体验。
为了提升参观体验感,该展区还设置了多媒体屏幕,供观众欣赏生肖主题的视频节目。进入第四单元,展览逐渐接近尾声,参观流线回归线性展墙,最后是一组特色的中医药蛇类标本惊艳亮相,配合蛇在医学中的应用知识,例如,蛇干、蛇蜕、蛇胆、蛇油、蛇毒等均可药用。
布展:
发挥灯光在展陈中的点睛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布展工作更要格外注重、把关细节。在展览中,灯光这个细节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展品和重要画面,营造富有层次感与节奏感的光影效果和空间氛围。
在安装和调试好展具,确保展品安全并呈现出最佳展示效果的基础上,策展人员根据不同展品的特点和展示需求,调整灯光的亮度、色温、照射角度等。在强调标本形态、质感和细节的同时,避免灯光直射观众眼睛,或局部过亮、过暗等令人不适的情况。
对于重点标本,如眼镜王蛇、印度岩蟒、王锦蛇及中医药标本蕲蛇等,策展团队还增加了灯具并微调聚光效果,以增强展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作者均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
上一篇:全球最大数字微生物数据库建成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