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遭到西方封锁,急缺橡胶。在党和政府组织下,我国科学家为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植物学家吴征镒关于此事的回忆手稿(图1)。
北平和平解放后,吴征镒任北平军管会文教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他担任中共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北京地区党支部书记,参与院党组工作,并直接参与组建生物学相关研究机构的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遭到西方封锁,急缺橡胶。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的吴征镒参与组织领导了华南热带生物资源和中苏云南热带森林及生物资源等重要考察,并在华南地区及桂、滇南部地区对橡胶和紫胶宜林地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努力开辟橡胶种植基地。
1953年,受农垦部王震部长之邀,中国科学院指派吴征镒、罗宗洛、马溶之、李庆逵等专家会同农垦部和广东省农垦局有关人员赴海南、粤西考察橡胶栽培情况。那时在海南岛、雷州半岛、桂东、桂西和云南南部地区,大批退役军人和干部正在建设橡胶农场,如火如荼地种植橡胶,但是遇到南方雨季,往往发生水土流失,胶苗损毁严重。吴征镒等专家经过相互讨论,从调研的实践出发,提出“两放弃一实施”的建议,两放弃即:放弃在粤西、桂东沿海及海南西南部干旱沙地、龙州一带石灰岩土上种植橡胶的计划,放弃拖拉机农耕措施,改用马来西亚一带的“斩岜烧岜”模式(即刀耕火种,但不游耕);一实施是实施“大苗壮苗定植”,用本地树种营造防护林,在选好林下覆盖植物之前,先尽量利用林下次生植被做防护。他们从自身实践和实际出发的建议得到农垦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从而稳定了华南橡胶种植业,解决了我国橡胶种植的关键技术难题,缓解了橡胶这一战略物资供不应求的状况。
1953—1955年,吴征镒率队到海南、粤西和桂西南考察,对我国热带季雨林,特别是次生林和灌草丛等植被的分布、演化规律有所了解,因此对我国本来不多的热带季雨林的保护更加关切,并产生了一些担心。考察中,他与橡胶农场有较多的接触,了解橡胶农场肩负国家重任,但与此同时又不得不正视保护热带季雨林和发展橡胶种植之间的矛盾。在划定天然林禁伐区问题上,考察队员与橡胶农场技术人员持有不同意见,有时还会发生争执。吴征镒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粗浅轮廓,耐心地与农场领导交流,讲述保护原生森林,特别是维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紧迫性和长远意义,寻找共同点,取得某种共识,既真真实实地支持橡胶种植业的发展,又实事求是地坚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
1958年,他举家迁往云南,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到云南以后,吴征镒数十年如一日,从事植物学研究,勤奋严谨、成绩斐然。他是中国植物学家当中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新种和新属)达1766个,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他的学术生涯也被认为是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缩影。
晚年即便年过九旬,吴征镒还是每天坚持工作3个小时。他说:“人生有限,我要在我有限的时间里,有一分力发一分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同时,他又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总之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过几十年,诸位还要获得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比我们还要艰难的路上去攀登,我愿意提供肩膀做垫脚石。”
吴征镒(1916—2013),生于江西九江,植物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性质、分区和起源演化问题;明确回答了中国植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理论问题并用于指导实践并取得实效,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最近,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发表各类论文多达140篇,编著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植被》等专著30余部。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