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每年1月是国际宫颈癌关注月。1月19日,“消除宫颈癌,护她春常在”大默无限•宫颈癌关注月特别活动上,与会专家从预防、筛查、诊疗、康复多个维度探讨和科普了如何守护女性健康,抵御宫颈癌的伤害。
宫颈癌主要成因是HPV病毒持续感染
“宫颈癌的病因很明确,就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副主任谭先杰表示,绝大多数宫颈癌病例的成因可追溯至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
谭先杰介绍,“在人们对宫颈癌的病因并不清楚的时代,认为水痘、疱疹病毒、吸烟、酗酒等都可能是致病因素。但后来明确了HPV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称HPV为元凶,而其他因素则被称为帮凶。”
宫颈癌“帮凶”因素主要分为两类。性行为相关因素,包括过早开始性生活、性交频率高、性伴侣多等,这些因素会增加感染HPV的风险;免疫力相关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睡眠不足等,这些行为会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使身体更难以抵抗HPV感染,从而增加患病风险。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装修污染等,可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或者影响人体的免疫能力,最终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临虹教授介绍,从HPV感染到宫颈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宫颈轻度病变往往可以自行逆转至正常状态,中度或重度病变仅有小部分能够逆转,且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最终演变成宫颈癌。
宫颈癌治疗新进展
王临虹介绍,随着宫颈癌发病机制逐渐清晰,现在已发展出多种有效的预防策略即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接种HPV疫苗,最佳接种时间是在个体开始性行为之前,在感染之前接种疫苗能最大程度地预防HPV感染;二级预防,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定期筛查,因为(宫颈)病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能够尽早发现癌前病变;三级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成宫颈癌,即使病变已经发生,早期发现也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谭先杰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从2019年到2021年,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0%。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方面,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进展。免疫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具体来说,这类药物并不是直接增强免疫能力,而是通过解除免疫细胞的抑制状态,让免疫细胞能够攻击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方式也被称为松开“免疫刹车”。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标准的放化疗结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宫颈癌的治愈率。
专家们认为,得益于这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宫颈癌有望成为首个被人类消除的癌症。
筛查与接种疫苗不可偏废
王临虹介绍,宫颈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预防宫颈癌措施。对于高危人群来讲,接种了疫苗,也应进行宫颈癌筛查。
我国重视宫颈癌筛查。从2009年起,我国实施“两癌”筛查项目,主要针对农村地区35至64岁的妇女,由政府出资进行重点筛查。2019年,项目进一步扩展,旨在实现更广泛的人群筛查,目标是让所有适龄妇女都能享有免费的宫颈癌筛查。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区县级的筛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2700多个县区都在开展筛查工作。通过项目覆盖,全国已有2.2亿人接受了免费重点筛查,发现了90多万例宫颈癌患者,并给予了相应的治疗。此外,政府还为贫困妇女提供了治疗补助,超过27万人受益。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王临虹介绍,宫颈癌筛查的覆盖面和方法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次,部分地区的经费支持不足,影响了筛查工作的全面开展。
此外,HPV疫苗尚未纳入国家计划免疫项目。“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提高宫颈癌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一些地区初中女生的接种率已达到40%。尽管与目标仍有差距,但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接种率和筛查覆盖率。”王临虹强调,“公众参与也至关重要。多做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
上一篇:寒假里,在科普活动中体验乐趣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