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1月8日披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医疗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细胞水平上的基因活动,可望为研究人员了解导致癌症发生的基因突变,进而在抗击癌症方面开辟新的途径。
据称,这种模型具备的分析大量数据并寻找模式的强大能力,或使其非常适合在器官和组织图像中寻找异常,并在癌细胞转移之前发现它们。拥有准确预测细胞活动的能力,将改变我们对基本生物过程的理解。它将把生物学从一门描述看似随机过程的科学,转变为一门可以预测控制细胞行为的潜在系统的科学。
此前不久,多家权威的研究机构也发布了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癌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检测工具,能够根据训练数据中包含的细胞特征,检测癌症并预测肿瘤的分子特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创建的一种人工智能模型,能够预测哪类癌症患者可能从某些免疫疗法中获益最大,并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精准攻击癌细胞。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来梳理大型医疗数据集,并寻找可能激发耐药性癌症新疗法开发的模式。
人工智能助力破解癌症密码,更准确更高效。在神经外科领域,生物信息学家携手分子病理学家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帮助医疗团队更加迅速、准确地诊断肿瘤,尤其是在手术切开患者颅骨后加速对脑肿瘤的诊断。
荷兰玛西玛公主儿童肿瘤医学中心是一家研究型医院,该院自2023年夏天起就开始试验用昵称为“鲟鱼”的人工智能模型来实时识别肿瘤。它能在4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给脑肿瘤分类,准确率高达90%。模型开发的灵感,来自医疗同行已在使用的一种可以读取DNA链进行分子测序的纳米孔测序仪:要是把这种测序仪与某种先进的学习算法相结合,是不是就可以从根本上加快肿瘤的识别速度?
依循这样的思路造出的“鲟鱼”,还真可以来识别癌症的类型,过去做那些极为精密且极耗精力的常规手术首先所要面对的实时决策和“判断”难题,有了化解的希望。正在设计临床试验的研究团队深受鼓舞,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的潜力尤为看好:利用DNA来即时识别罕见或难以确诊的疾病,可能会从根本上重塑医学的格局。甚至可以想见:10到15年后,神经外科医生或许只需戴上一副人工智能眼镜,就能准确找到并实时识别癌症类型,用“终结者”的视物方式寻找肿瘤。
事实上,不知不觉中人工智能已然被引入医疗领域,在流行病监测、药物研发、医疗影像识别、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业界已有人提出,期待未来有一个AI for Medical(人工智能驱动的医学研究)的底座,满足医疗领域极高的专业需求。
2024年1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研究制定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发布,其中提到84个场景,涵盖了医疗服务、产业发展和教学科研多个方面。“人工智能+”医疗服务例举了6个子项: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医学影像数据智能辅助质控、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医学影像智能辅助治疗、手术智能辅助规划。
国外已有科学家从理论上阐明,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可与手术机器人搭配使用,实现复杂手术的自动化。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曾经这样评述自动化的影响:“想象自动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想象马车如何发展为汽车不是一件难事。然而,自动化带来的真正的重大影响,其实是汽车这项发明带来的次生效应。例如交通堵塞,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班高峰,还有全新的汽车电影院等,这些都是次生效应。在一个新事物产生之初,我们很难预知它的影响会波及哪些方面。”
想象一下,人工智能驱动的医学研究,未来会怎样?
上一篇:茶家族大聚会喜迎春节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