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节临近,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办的“科幻春晚”也迎来了10周年。10年来,我们邀请海内外顶尖作家以“中国春节”为灵感创作科幻小说,深入思考“年”的意义,将中国科幻迷紧密连接起来,逐渐成为“新年俗”。
10年间,科幻春晚共邀请来自五大洲、10个国家的63位科幻作家创作了145篇小说,创造了中文科幻领域的现象级阅读量——5亿,产出的小说在海内外屡次获奖,被收录于中、日、英等多语种科幻选集,以及《克拉克世界》《阿西莫夫》《光速》《SF杂志》等顶尖科幻杂志。10余位艺术家绘制了70多幅视觉艺术作品,25家播客共同录制了时长超过70小时的节目,还有超过150家合作方为读者提供了价值超过17万元的新春福利。
今年“科幻春晚”的主题为“10”,来自4个国家的12位作者基于“10”的含义提交了作品。1月24日至2月4日,这些作品将在未来事务管理局旗下的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
10年是一段里程,也是新的起点。再出发,我们用一场新的阅读盛宴,陪伴科幻迷度过蛇年春节。
10年前,《三体》获雨果奖,未来事务管理局曾召集12位中国科幻作家,共同完成了一个以春节为主题的接龙故事,其中一位是刘慈欣。活动引来多家媒体报道,大家惊讶于用这种思路过年。其中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报道:“文坛群星通过围绕春节这一全球华人华埠最为重要的庆祝活动进行主题写作。”
10年后,中国科幻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科幻春晚”也早已融入科幻迷的“血脉”,获得不少昵称,如“春节故事会”“新年写文活动”“一年一度的科幻短篇盛宴”等。人民文娱评价:“科幻春晚见证的不仅是科幻的接力赛,还有中国科幻从文学向全媒体发展的轨迹。”
10年间,“科幻春晚”与时代同频共振。
2017年,科幻春晚从往届央视春晚里挑选了一批经典节目,如《昨天 今天 明天》《故乡的云》《难忘今宵》,请作者根据节目名称创作科幻小说。
每年春运,上亿中国人大“迁徙”成为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奇观。“科幻春晚”也曾以现实中的交通枢纽为出发点,请作家们围绕“北京西站”进行创作。借助科幻,即便外国人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人对回家的执着,“乡愁”的意义也变得更开阔,有了更多创作空间。
2019年,“科幻春晚”以“故乡奥德赛”为主题,邀请创作者书写故乡巨变。23位科幻作家聚焦南京、武汉、贵阳等地,将建筑、食物、方言、风物、历史,以及家乡的巨大工程和自然景观写进故事里。
2022虎年,科幻春晚由虎咆哮的力量感出发,设计了“万有引擎”主题,邀请作者写出“生命的内在力量”。
2023年龙年,11位东西方作者集中展开对“龙”的新的想象:吞星星的龙、折叠一万次填满宇宙的龙、龙运物流、纳米机器龙,龙也可以是太阳风暴、木星上的新兴物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姚利芬评价:“在这场以龙为主题的幻想盛宴中,龙被东西方科幻作家赋予多元含义,被重新诠释和塑造,作为观照现实、映射人性、回望历史的凭借,又在想象之河飞腾,以至参差流变,熠熠闪光。”
创作者们在“科幻春晚”的舞台上,尽情抒发自己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例如,终极火箭发射爱好者刘慈欣为第一届科幻春晚创作了《不能共存的节日》。故事里,外星观察员化身底层工人穿梭于人类历史,目睹了未来信息技术阻断太空探索,呼吁人类要去往宇宙深处。
作家们逐渐接受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更开阔,对典故、文学名著与神话传说运用更巧妙,比如鲁迅联手H.G.威尔斯用时光机拯救祥林嫂、诗人王尔德来到21世纪重获新生。外国作者也愿意结合自身文化理解春节,例如,澳洲、非洲、南美洲等南半球的作家另辟蹊径,在夏天努力想象春节。
10年来,世界发生着剧烈变化,春节的意味也在更迭,不变的是“科幻春晚”将科幻作家与科幻迷连接在一起的决心。一起期待“科幻春晚”的下一个10年。
(作者单位:未来事务管理局)
上一篇:春节饮食:巧搭配 保均衡 吃开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