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2025年1月9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14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就《实施办法》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答。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是中国科协牵头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活动。2024年,中国科协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主办单位,全面启动了创新大赛改革工作,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办法》。
本次发布的《实施办法》适用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在参赛对象上,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组织方式上,通过广泛汇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优质赛事资源,打造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在评价机制上,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在奖励机制上,组委会设立“中国科协主席奖”,并广泛联合社会机构设立专项奖,为获奖选手提供后续成长支持,增强参赛选手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实施办法》规定,创新大赛每学年举办一届,按照年龄段分为青年组(18至24岁)和少年组(15至17岁),主要赛事内容包括关联赛事遴选、参赛选手推荐、举办创新大赛现场活动。其中,创新大赛关联赛事名单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评选一次。第39届创新大赛关联赛事的具体遴选工作安排将于近期在中国科协官方渠道发布。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表示,创新大赛坚决反对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对弄虚作假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创新大赛期间,参赛选手须按要求现场展示其在关联赛事中的获奖作品,创新大赛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将对选手的现场综合表现、是否遵守科学研究道德、科技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进行审查。如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将一票否决,取消相关人员参赛资格,并视情扣减相关赛事下一届创新大赛推荐名额。此外,还将建立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异常行为名录,对参赛学生、学生家长、评审专家等存在弄虚作假、违规违纪、干扰竞赛等异常行为记录在案。
上一篇:能做手术的AI机器人面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