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跨界融合,共筑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5-01-16 06:11:42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 毕文婷

2025年1月11日-12日,以“跨界融合·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多家单位承办,50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会。

大会开幕式上,郑南宁院士指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几乎人类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普的意义在于“连接”,科普的价值在于“赋能”,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只有当公众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杨孟飞院士指出,聚焦科普教育人才共同培养意义重大,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升其创业思维与运营能力。牛晓莉副校长表示,国科大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期望大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赵崇海副理事长提出科学教育迎来最佳发展时机,协会专注青少年科技教育,希望借助大会探索合作,为人工智能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主题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王飞跃作“新AI与新时代的人才与培养”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发展使人才需求转变,教育体系需与AI融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并推广终身学习理念。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天文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继峰以“AI赋能下的天文科学教育”为主题,展示天文AI大模型训练成果,探讨其对天文学方向科学教育的推动作用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思路。中国自动化学会联邦数据与联邦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齐红威在“大模型之下的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报告中,分析大模型普及带来的变化,探讨了数据工程师等未来所需人才类型。

大会期间举行了多项重要活动。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上,获牌单位将开展智能机器人展览等活动助力青少年科技启蒙。同时,重磅发布《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团体标准,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和评价提供指导。

“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峰对话环节,六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等话题深度探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此外,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研讨会、大模型技术赋能教育研讨会相继举行,专家分享成果共话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说明会,全面解读赛项规则。名师工作坊中,两位教师探讨将人工智能引入中学科学教学的方法。

此次大会是中国自动化学会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的有力实践。大会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转化,赋能科普工作者与科技教师,整合产学研资源,打通科普与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为迈向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