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卢琦:与沙共舞逐绿梦

发布时间:2025-01-03 06:07:23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2024年“地球卫士奖”获奖名单近日公布,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因其在科学与政策交叉领域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荣获“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类别奖项。

一年一度的“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颁发的最高级别环境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自2005年以来,已经产生了122名获奖者。“地球卫士奖”包括“政策领导力奖”“激励与行动奖”“商界卓识奖”“科学与创新奖”四个奖项类别。

“‘地球卫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几代人,我只是有幸成为参与这项事业的一分子。”卢琦说。

在卢琦看来,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中国70多年的治沙历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

“与沙共舞”,擦亮科技金招牌

近期,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展示了最新的防沙治沙技术成果,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

卢琦表示,在“与风沙共舞”的过程中,我国科学家探索出了多种科学治沙的技术和模式。从人工种树到机器人种树,从“中国魔方”草方格到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从探索“五带一体”铁路治沙技术到实现干旱地区飞播造林,科技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一线创新技术、创新产品,为科学治沙打造了诸多“利器”。

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是卢琦每次重点讲述的中国防沙治沙科技成果。

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当时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铁路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治沙工作。开工之初,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就组织并率领100多名专家学者,以沙坡头风沙观测试验站为基地开展工作。根据防护路段实地的多风向风沙运动规律、沙害成因和类型等,研究团队和铁路职工先后进行了大面积的平铺麦草、黏土、石子等材料固沙和圆形、三角形、格状或带状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固沙方式试验,最终选择了1米×1米的草方格规格,能有效地固定所及范围的流动沙丘。创造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并举”的沙漠铁路流沙固定和风沙防护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模式,为创造性地建立包兰铁路防沙体系和沙漠人工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保证了包兰铁路60多年的安全运营,创造了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卢琦说,科学在中国防沙治沙全过程中不仅要“前置”,还要像芯片一样集成“内置”,从规划设计到蓝图落地,包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科学家们会及时提供解决方案,正是这种模式对中国治沙的成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也让科学贯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传承经验,科学考察成果丰硕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精彩,前两代治沙人完成了他们所在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卢琦称,我们属于第三代治沙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工作的,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经验,继续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对于卢琦个人而言,他的第一篇“成名作”,就是在罗布泊无人区对库姆塔格沙漠的科学考察。

“库姆塔格沙漠是前两代治沙人遗留下的一块因特殊原因没有进行科考的沙漠,而恰恰在我们这一代,只要办理手续获批就可以进入了。”卢琦介绍说,2006年,科技部设置的第一批国家基础调查项目,也给予了他们团队最有力的支持。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知名地标“罗布泊”区域,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排第六。2007年以前,库姆塔格沙漠一直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系统、综合科学考察的处女地,地貌、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基本一片空白。

为了摸清“家底”,卢琦多次邀请中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开始为库姆塔格沙漠科考立项的事“众筹”,多次组织开展了探路式考察和周边调研。2007年9月10日,库姆塔格沙漠首次大规模科考宣告开始。

这次科考取得了丰硕成果。科考队员终于揭开了中国唯一“羽毛状沙丘”上的神秘面纱;首次发现并实地测量了仅存于库姆塔格沙漠腹地的砾石丘,将这种独特的风沙地貌命名为“沙砾碛”,并写入新版自然科学名词……

系统治理,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以前,由于治沙经验不足,我们总是担心它会越来越大,让周边的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卢琦说,实际上,它比癌症好治,甚至可以很放心地告诉大家,没有固不住的沙,没有治不好的沙。

前不久,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完成“锁边”,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将有效阻止流沙向外蔓延。截至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卢琦说,我国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始终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域治理的理念,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科学“把脉”、精准“开方”。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全球行动,应该将中国防沙治沙的经验与全球分享。”在长达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卢琦牵头50余个科研项目,发表了18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撰写了20多本专著,并协助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并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其他一些处于全球荒漠化行动前沿的国际组织贡献专业知识,提供了通过多边合作减缓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最佳实践。

“在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荒漠化防治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为总结出的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在非洲、中东、中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根治‘地球癌症’,开出以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工程带动和榜样激励等全方位综合防治机制为基础的‘中国药方’。”卢琦说,未来,我国还要推动荒漠化防治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智慧密集转变,继续创新治沙模式,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和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的治沙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沙,推动中国荒漠化防治进一步走深走实,最终实现沙区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