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仰望星空,辨方向;如今卫星导航,指路径。
进入无人机时代,新问题也冒了出来:假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断供”了,或者有GPS信号干扰器横插一脚,如何是好?
最近,南澳大利亚大学的遥感工程师回归到人类古老的导航方法——利用星星来导航,开发了一种新的低成本原型系统。该系统将天体三角测量与基于视觉算法的计算结合,专为夜间飞行的无人机设计。它能够捕获夜间看到的恒星视觉数据,并将其与数据库进行比较,借由摄像头面对的方向和拍摄图像的时间点,就可推断飞机的位置。
与传统GPS不同,这种新系统不会发射任何信号,因此不会受到干扰。据称,除了作战环境和长期监视任务,这种廉价的、以恒星为基础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附加设备,也能在飞越海洋或监测远程环境条件时提供帮助。
这正是人类久违了的天体导航!虽然,该工具目前不像现代GPS那样精确,但专家们预计,它可能很快就将在发生干扰或故障时提供强大的备份。
闻悉此项“复古”新成果,我不禁产生了一些联想。
2021年国外曾报道:一个新的预测模型显示,本世纪内,毁灭性的日冕物质抛射直接袭击地球的概率为50%。如果此事成真,各种用于导航、通信的卫星系统和电子设备等,都将处于其所产生的电磁风暴冲击的危险之中。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可能会持续断电数月或数年,随后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过于依靠先进的、相互关联的复杂技术,使我们已然适应了的“文明生活”,很容易受到对前人来说无关紧要的自然和人为事件的影响。确实,整个工业化的世界依赖于越来越先进的科技不断注入,造就我们当下生活方式的各种系统业已彼此“纠缠”在一起。而且,不断升级的需求驱使我们去设计更为复杂的系统,并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
另一方面,复杂系统越来越趋向于出错,对误操作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国外的一些案例研究已经说明,依赖复杂系统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会导致该系统越来越脆弱,更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完全失控。
身处移动互联网带来剧变的时代,日本学者藤原智美在讨论互联网社会问题以“迷失”表达了某种担忧:网络的发达将导致人类理解语言信息并去记忆的能力萎缩。如果我们只依靠随手可得的电子化信息,我们可能最终会失去对语言和智慧事物的谦虚。
美国作家乔·马钱特2020年推出的《人类仰望星空时》一书,探讨了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她在书中记述:对太阳、月亮和群星的观察,促使人类发展出许多实用的技能,比如导航、计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有先进技术的根基——科学方法。可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让我们同宇宙的物理循环和大自然隔绝开来。我们忽略了月亮和行星留给我们的线索,完全依赖时钟和卫星导航系统为我们指示时间和地点。
我们甚至早已心安理得了:卫星周转的信息定期发送到我们的汽车和手机上,我们想知道自己在哪儿,不必看窗外,更不必仰望星空了。然而,有得必有失。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警告说,如果我们总是依赖技术完成导航之类的任务,如果我们沉浸在一个抽象的、计算机化的世界里,我们对物理环境的感知能力将会衰退……
这种“隔绝”自然对我们无益。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