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中风,发病后会导致瘫痪、失语、失能,占所有卒中的70%左右。”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卒中新语论坛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指出,“对于中风,最好的手段是预防,尽量不让它发生。对于脑梗死,目前已有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也有新药上市。”
重视患病危险因素
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病因是血管堵塞。血管堵塞后,机体不能及时向脑组织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尤其引发缺血级联反应,进一步造成脑细胞死亡,并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患者残疾,甚至丧失生命。
徐安定教授介绍,一般来讲,堵塞血管的原因有三种,血管壁本身出问题之后长了血栓,把血管堵住;栓子从其他地方流过来堵塞血管;血液成分出现问题。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其他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肥胖、缺少锻炼等。
“当患者出现可疑脑梗死的时候,要及时拨打120电话,120系统会指引患者送到最近又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如果不清楚什么样的医院有卒中中心,患者及家属可以就近到大型医院,一般都具备脑梗死静脉溶栓能力。”徐安定教授说。
早期救治主要是血管再通
脑梗死的早期救治主要手段是血管再通,即静脉溶栓和/或取栓。这是减少其残疾的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患者,最好在患者入院60分钟内即开始静脉溶栓,越快越好。”徐安定教授介绍,目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后30分钟左右即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患者运到急诊科之后进行快速识别,具有溶栓决策权的医生必须在10分钟之内到达患者身旁。在准备CT(或核磁)及CT(或核磁)检查过程中,跟患者家属或者患者交代病情,确诊后尽快进行溶栓或取栓知情同意,缩短院内救治时间。在到达急诊科之后如果需要取栓的患者,一般控制在90分钟或者120分钟之内,实现血管的穿刺,开始实施取栓治疗。所谓取栓,简单来说就是把导丝插到患者血管内,送到脑血管内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患者血管得以开通,恢复血流,抢救脑细胞。
总而言之,卒中绿色抢救通道是要把医院所有科室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尽量缩短每个节点,迅速进行溶取栓治疗。
“目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或取栓的时间窗已经扩展到发病后24小时,但无论是静脉溶栓或取栓,还是特别强调越早开通血管效果越好。大部分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将从静脉溶栓或取栓明显获益,减少残疾。随着时间推迟,部分病人将丧失溶栓或取栓机会,而且获益越来越小,出现出血的风险逐渐增加。”徐安定教授说。
诊治手段不断创新
虽然脑梗死的早期再通得到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有一半或更高比例的病人即使早期再通后也会遗留明显残疾。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所谓脑细胞保护,进而改善预后的探索进行了数十年,关于脑保护新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在论坛上介绍,全球范围内,曾有超过1000种针对不同靶点的脑细胞保护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有不同的靶点,从抑制兴奋性毒性,抑制细胞凋亡、抗炎、到清除自由基,有的进入了一期、二期甚至三期临床试验,但针对单一靶点的脑细胞保护药物的研发一直没有成功。美国卒中治疗学术产业圆桌会议(STAIR)倡导了一种新的理念,即多靶点保护,强调通过两到三个靶点来有效保护脑细胞。
近三四十年里,我国在卒中临床领域的科研实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卒中研究成果日益获得全球医学界认可。徐安定教授介绍,在过去几年里,全球顶尖的临床期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中国在卒中领域的大型临床研究发表的文章已经占据了1/3甚至是更高比例。这些重磅临床研究不仅改写了中国卒中指南,也改写了国际卒中指南。这些研究成果,代表着中国的卒中临床研究已经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