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科普基地致力于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对2022年以来首批认定的24家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开展的调研显示,2023年,各科普示范基地组织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科普示范活动,有效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古都焕发科技活力。
科普活动惠及社会大众
植物会自己运动吗?植物为什么会变色?孩子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都能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这座“大自然最好的课堂”里得到解答。超万名的青少年在西安植物园参与了数百场科普活动,不仅学习到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曲江海洋极地公园开设了微信视频号“海洋知识知多少”,截至2023年底,共发布59期科普视频,科普受众超万人。受众由单一的线下青少年为主,转变为全体网友共同参与。
2023年,24家科普示范基地共开展科普活动2421场,惠及更多青少年及群众,让公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面临多重制约
目前,西安市相关科普示范基地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
“经费来源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既限制了科普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影响了科普设施的更新。”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国栋表示。
多家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表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一定困难,高质量的科普人才仍然稀缺。调研发现,一些基地的活动策划、运营相关工作由来自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人员兼顾,从而影响到宣传形式、内容的创新。
另外,科普活动品牌效益不足,宣传成效有限。整体看来活动形式和手段较为单一,还未形成有品牌效应的特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西安市科技局策划实施了“科学普及乐翻天 龙行龘龘过新年”的品牌活动,将各个科普示范基地春节期间的科普活动组织起来,汇聚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跨度长的系列活动,以专题形式向公众推送,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
但结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双中心”建设工作来看,对西安本地科技创新成果开展的科普活动尚显不足。
多措并举提升活动成效
为进一步促进西安市科普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职能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长效建设机制,促进基地良性发展。强化“大科普”“融科普”理念,促进科普活动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
二是培养专业人才。制定激励措施,推动专职科普工作者职称评聘工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三是创新活动形式。推动科普活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丰富多样的产品和形式,强化科普活动效能。
四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协同开展宣传;强化自身宣传阵地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科普资源。
上一篇:朱光亚在中国科协做的三件大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