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银杏的秋日启示:自然之美与科学之谜

发布时间:2024-11-27 05:56:21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深秋识叶”是天坛公园宣教中心11月初开展的一场科普活动。勘察活动路线时我们发现同在天坛西北外坛栽植的银杏叶色差异很大,有金黄色、绿色还有黄绿相间的。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同一区域的银杏秋季叶色会有明显差异?

银杏是植物中的“活化石”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了解银杏的生存历史。

据化石推断,银杏科大家族最早出现在距今300万年前,当时有16个属之多。银杏属最早是在距今170万年前加入了这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家族,约180万年前的世界性气候振荡,导致这个家族逐渐衰落。银杏则在中国天目山等地的“避难所”中得以幸存,成为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

1690年,德国植物学家凯普费在日本长崎观察记录了银杏,并将其称为“Ginkgo”,含义是银杏的球果是金黄色的。1771年,林奈采纳了凯普费提出的“Ginkgo”,并根据诸多标本中叶片二裂的形态特征,使用“biloba”作为种名,在当年出版的《植物补遗》正式发布了Ginkgo biloba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

2023年,全国双百古树评选结果显示,生长在山东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风景区定林寺内的一株银杏树龄约为3700年,按照树龄推算这株银杏的种植年代应为夏朝。

中国自古便有树木崇拜的习俗,银杏扇形的叶片很像初升的太阳,秋季雌株满树的球果被古人寄予了多子多福、长寿富贵的寓意。《中国果树志·银杏卷》记载,山东莒县一带自远古以来就流行银杏崇拜。宋代,银杏凭借自身的药用价值,备受皇帝和贵族喜爱,成为贡品。因为白色骨质的中种皮外形酷似小杏,开始被称为银杏或白果,叶片的独特形态也让它得名“鸭脚木”。

雌株变色时间会较雄株提前

了解了银杏在中、西方被命名的故事,那么银杏叶变色不一致又是什么原因呢?

银杏是典型的秋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是指在秋季叶片颜色发生变化,由绿色转为红、黄、橙、紫等艳丽色彩的树种,这些色彩变化能够丰富园林景观,增加观赏价值。根据叶片变色后的颜色,秋色叶树种可以分为红叶类、黄叶类、橙叶类和紫红叶类。北京的秋色叶树种通常为落叶乔木,生长势强,枝叶繁茂,有较厚的叶幕层,适应性强,秋天或经霜后叶片变得醒目、亮丽,明显不同于其他观赏期的颜色,季相特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叶片转色期整齐,叶色期和挂叶期较长。

银杏是裸子植物,雌雄异株。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对温度的适应存在性别差异,换言之,在适应和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上,雄株比雌株更强,因此,一般情况下,雌株变色时间会较雄株提前。

具体来说,持续两周以上夜间的最低温度降到10℃以下,白天的平均气温降到15℃,雌株的叶片就开始变色;持续两周以上夜间的最低温度降到10℃以下,白天的平均气温降到11℃,雄株的叶片才会开始变色。查阅了文献后,我们又到西北外坛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的结果验证了文献的记述。

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同一区域内雄株还是一身金黄色,而雌株的叶片差不多已经落光了,只留下满身的球果,我们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雌株在秋季承担了孕育球果的重任,所以更早落叶,减少其他的消耗,以保证球果的成活率和质量。

今年北京的秋冬季较往年相比要暖和一点,导致部分秋色叶树种的变色期延迟了,虽说已经过了立冬节气,但大家仍可以抓紧时机到钓鱼台国宾馆东墙外、地坛公园、天坛公园踏秋、赏秋,去观赏银杏这一“活文物”季相风姿。(作者系天坛公园宣教中心科普讲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