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这个论坛有答案

发布时间:2024-11-27 05:55:46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11月25日,第二届中关村卓越工程师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和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龚克做报告,并为“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科协卓越青年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者以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团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产业拉动能力最强的两个领域,一个是碳中和,一个是AI。全球碳中和有三个方面的挑战值得关注。其中一个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贺克斌院士介绍,中国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大的供电系统,2060年预计全社会用量16万亿千瓦时,电气化率达到70%,与2020年相比,2060年电力需求翻了一番,相当于需要重建一个电力系统。当电网从低比例可再生逐渐走向高比例时,技术挑战也随即诞生。

“其实,技术解决方案已经有了,有些已经商业化,但是大部分还处于研发过程,未到达商业化阶段。未来这场变革中会涉及电气工程、电机等诸多学科。各类工程师在未来的体系中都有用武之地。”贺克斌院士表示。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工智能迎来了创新成果群体突破、集中爆发的时期。这对工程师带来了哪些要求?在AI“硬控”一切的时代,每位工程师都需要掌握训练基础模型的能力吗?

“工程师并不一定要训练基础模型,但是要会用AI,这是对当代工程师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龚克介绍,今天的工程师、当代的工程师面对着两个转型。一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带来的转型,在能力上、道德上,对工程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未来的人才力量要求不仅是数字化人才还需是绿色化人才。

龚克指出,无论从事哪类工程,数字化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通用技术,各行各业都与它密切联系。“所以要加快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新社会转型的能力,特别是学好、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善于把AI技术和本岗位相结合。”

本次论坛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中关村实验室科协、北京工程师学会、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