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承华夏
我国拥有青瓷、黑陶、彩陶等著名瓷种,而五彩瓷却并非一个瓷种,它特指一种装饰,即采用各色颜料在瓷器上进行装饰,或随机点彩,或严谨构图,使其异彩纷呈。
因其丰富的装饰,五彩瓷从诞生起就广受人们喜爱。比如,六朝时期的越窑青釉褐彩瓷器、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唐三彩均可称之为五彩瓷,但狭义上的五彩,则特指明代青花五彩和清五彩。
五彩绽放于青花基础上
我国传统瓷器以青色为主。原因是传统瓷釉中均含一定量的铁杂质,在窑炉密闭还原气氛下很容易形成青色,即便是在氧化气氛下,瓷器颜色为白中闪黄,也被学术上定义为青瓷,工艺因素由此奠定了人们的审美思维,从而形成我国古代典型的青瓷文化。
虽说皇家贵族的审美极能引领时代风尚,但并不代表人们缺失对“多彩美”的追求。东汉时期,低温铅釉陶那绚丽的色彩就引人瞩目,甚至成为重要的陪葬品。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越窑在青瓷基础上采用褐斑点彩的方式进行装饰,以期实现突破釉色单调的装饰效果。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可谓证实了多彩装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唐代,包容并蓄的社会开放环境和自由浪漫的审美思维,更是大力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发展,涌现出绞胎瓷、三彩釉陶、长沙窑彩绘瓷等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宋代主流瓷器虽然以青瓷为主,强调瓷器釉色的清新淡雅,但仍旧体现对多彩装饰的向往趋势,如红绿彩、定窑黑釉描金纹碗、金装定器等。宋代定窑白瓷器的诞生为多彩装饰的成熟奠定了技术基础,至明代,随着青花瓷装饰的盛行,在白瓷釉上进行彩绘的装饰风靡一时,形成了著名的明青花五彩。
明代五彩最早见于宣德时期,以西藏萨迦寺收藏的宣德青花五彩鸳鸯卧莲纹高足杯为世所罕见,至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顶峰。而清代则以康熙五彩最为出名,产生了如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这种举世闻名的精品。
装饰工艺从单色釉到釉上彩
五彩装饰堪称我国陶瓷装饰的巅峰之作。制作多彩瓷器必须克服两个问题,一是提高陶瓷胎的白度,二是解决天然颜料不耐高温的问题。
我国古代彩绘陶瓷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唐三彩一样的低温铅釉陶器,这种器物烧制温度低,色彩丰富,但铅有毒性,且时间久了容易在釉层发生返铅现象,因而无法用作实用器;一类是高温瓷器,如青花瓷、青花釉里红、建盏兔毫斑,鹧鸪斑、油滴盏等,颜色基本都是和釉一起烧的,虽然可作为实用器,但呈色种类很少。
直到宋代定窑高白度的瓷器创烧成功,元代青花釉里红装饰的成熟,为工匠打开了创新思路。他们会在烧制完成的白瓷釉面上用多种颜色矿物颜料调胶进行彩绘,然后低温彩烤,使其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也能满足审美需求,釉上彩装饰工艺就此产生,五彩瓷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明代五彩主要是青花五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蓝彩则以釉下青花代替。五彩装饰工艺是用虫胶、乳香等调制各种颜料,以单线平涂的方式绘制在白瓷釉表面,之后入窑低温彩烤。因高温透明釉已经烧成,故低温彩烤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烧好的五彩瓷器色彩纷呈,线条苍劲有力,因而又被称为“古彩”或“硬彩”。直到清代,五彩装饰中融入了中国画的影子,色调柔和,透视感强,常采用渲染的技法调整颜色的深浅,提高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不过,传统五彩颜料的颜色与烧成之后的颜色尚不一致,因而画工需要熟练掌握五彩颜料的成品颜色,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构图有法。
五彩瓷体现的艺术之美
事实表明,多彩装饰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中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明代帝王以祭天敬祖为大事,在紫禁城周边广设祭坛和太庙。不同祭坛有着不同的意义,因而帝王常采用不同颜色瓷器作为礼器举行祭祀活动,如明嘉靖九年订立的制度“定各陵、四郊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从而能看出不同颜色的象征含义。
此外,中国传统国画绘画技艺对五彩瓷器的发展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工笔重彩、工笔花鸟、工笔人物的画风极能体现时代辉煌的经济和政治面貌,因而常作为表现吉祥如意主题的绘画技法。这种装饰风格被移植到瓷器装饰上,并在帝王的倡导下风靡天下。五彩瓷器历经元代萌芽期,明代的成熟期,清康熙的鼎盛期,民国的风雨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整个陶瓷艺术领域的复苏,五彩艺术得以慢慢恢复,传统艺术陶瓷大放异彩。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上一篇:48小时:道歉的最佳时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