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近日,《户外运动·畅快呼吸——户外运动人群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科普手册》正式发布。这是一本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专业科普手册,旨在提升户外人群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的认知,提高其采取行动、科学防护的能力。
该科普手册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以及肯道尔中国联合编制。
活动现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组织了专题分享会,邀请手册主要编写者之一、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邓建宇,与观众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
“我自己也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平时喜欢中长跑、徒步等,从中收获了许多乐趣和健康收益。但同时我也发现,许多人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其实是不足的,忽视了空气污染给户外运动带来的健康影响。”邓建宇表示,人们在空气污染环境下运动,由于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会使更多空气污染物进入肺部。
“户外空气质量差时,究竟还能不能运动?”“户外运动时如何做好科学防护?”现场有多名户外爱好者不约而同发问。对此,邓建宇表示,“我们给出的总体建议是,科学合理选择户外运动训练的环境和时间段,设计合理的运动强度,并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加强对空气污染的卫生防护。”
具体而言,建议科学合理地根据空气质量状况,选择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户外运动。在时间上,尽量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高峰时间锻炼,安静的时间段更适合运动。夏季时,尽量选择在空气质量较好时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运动,避开臭氧高值时段;秋冬季雾霾天气时,不建议早晨进行户外运动。在空间上,建议避开交通繁忙的机动车道、红绿灯附近等空气污染相对较严重的地方,应当选择公园、绿地等更安全、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户外运动。
围绕具体做法,科普手册还给出了一些实用建议。比如在进行户外运动前,我们可以查看空气质量指数(AQI)——当AQI在100及以下,可进行户外运动;当AQI在101-150,即轻度污染时,则不建议长时间在室外运动,尽量进行中、低强度的户外运动,运动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小时;当AQI在151及以上时,从健康安全角度来说,应当进一步减少室外运动时间,建议以室内运动形式代替,尤其是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避免在重污染天开展户外运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