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对网球感兴趣的小伙伴,在武汉举办的网球公开赛想必是你的关注点;这周,如果你是关注科普的读者,那么科普界的一大盛事——将在武汉举办的以“厚植科普沃土 放飞科学梦想”为主题的2024东湖论坛,相信也会吸引“注意”的目光。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是由于“注意”的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与认知各不相同。
看不见的“大猩猩”
关于“注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在1999年进行了一个名为“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实验。他们为受试者播放了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并要求受试者记录运动员的传球次数。视频播放到一半的时候,一个人打扮成大猩猩出现在屏幕中,这个“大猩猩”站在球场上面对镜头捶打胸膛,之后离开。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受试者都未注意到这个“大猩猩”,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篮球运动员的动作上。
实验中的受试者为什么对大猩猩视而不见?因为关于大猩猩的视觉信息并没有抵达终点——高级视皮层。科学家发现初级视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面积的10%左右,初级视皮层以外还有30多个在功能上更高级的视皮层,对视觉信号进行更精细地加工编码,它们的面积比初级视觉皮层小得多。这些高级视皮层不能像初级视皮层那样处理大量信息,它们在选择要处理的视觉信息时,注意机制就起着关键的作用。
听觉系统也有类似的注意调控机制。比如在喧闹的聚会上,虽然你会受到周围环境,诸如其他人的谈话、响亮的音乐、来回走动的声音等各种杂音的打扰,但你可以避开这些纷扰而专心于你的谈话,这一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其余的感觉,如嗅觉、味觉、触觉,也存在“选择性注意”现象,就像聚光灯一样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而忽视周围的事物。
“注意”让“心流”产生
很多人以为“注意”是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恰恰相反,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种警觉而安静的状态——呼吸变慢、心率下降、不受情绪的干扰,此时产生情绪的边缘系统被大脑皮层抑制,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流”状态。此刻人的内心平静而专注,几乎忘记了时间,这种状态的维持需要脑干的蓝斑核、右侧额叶和顶叶的共同参与。
“注意”这盏“聚光灯”既可以持续照明,也可以转移到别处。当你凝视窗外的风景时,视线里出现了一只小猫,你的视线会被小猫吸引,转动眼球之前,大脑中的注意神经元就已经对小猫的出现产生了兴奋。当你在与朋友交谈时,如果身后有人提到你的名字,用不着回头,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身后人的谈话内容里了。
“选择性注意”更重要
“注意”可以被人的主观意愿调控(自上而下的主动注意),或者被外界环境的刺激吸引(自下而上的被动注意)。魔术师非常了解“注意”的高度选择性和转移的规律。当他需要转移观众视线的时候,就会利用道具、眼神或者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时观众就会对他的暗中操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被带到“见证奇迹的时刻”。
大脑的后顶叶被认为是调控“注意”的重要脑区。就像一位画家因为中风导致大脑的右侧后顶叶受损,他在作画的时候对眼前左侧的事物视而不见。后来,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他慢慢恢复了对左侧事物的感知。
大脑的前扣带回区也是与“注意”关系密切的脑区,在一些必须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视觉任务中,如“红”字用绿色印刷,要求受试者说出该字的颜色,这种干扰使受试者必须格外注意颜色信息,脑成像实验显示受试者的前扣带回区被显著激活。
“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泥土,另一个人却看到了星星”。我们并不是不应该注意负面信息,而是在注意负面信息的时候保持更清醒的意识,不夸大或沉溺于当时的状态,理智地做出决策。正如笔者在近期出版的《生长的宇宙:脑科学短篇科幻小说集》中,多次出现“注意”的片段,“愿我们的注意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穿越星辰大海,与更美好的世界相见”。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300元和3000元的眼镜到底有没有区别?选错了真的会“毁”眼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