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带孩子认识“屈原时代的饭盒”

发布时间:2024-10-21 01:43:45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很多热门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我们该如何利用博物馆来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呢?那就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通过一个流失海外的青铜器“饭盒”来探讨吧。

家长应做好知识储备

家长可以提前了解一些与文物相关的知识,在博物馆参观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文物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鼓励孩子注意文物的细节,如雕刻、图案、铭文等。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青铜敦和同样是三条腿的“鼎”有什么不同?“嵌地几何云纹铜敦”这个名字怎么念?其实,这里的“敦”不念“dūn”,而是念“duì”。

在湖北省博物馆,有很多珍贵的藏品,例如改变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墓编钟、逾千年依然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金碧辉煌的梁庄王珍藏等,哪怕是看似不起眼的一个藏品都很有说头。

其中,楚文化展厅有一个长得圆滚滚的青铜器,名字叫“嵌地几何云纹铜敦”。家长可以借鉴《国宝回家记》这本书里的介绍:它出生在战国时期,是著名大诗人屈原的“老乡”。按照周朝的礼仪,它是用来盛放粮食作物的容器,但是当时的王宫贵族也用来盛饭,所以,可以取一个绰号为“屈原时代的饭盒”。这样风趣的介绍,一下子就能拉近孩子和文物的距离。

激发孩子探索兴趣

“嵌地几何云纹铜敦”有一段曲折离奇、流失海外、失而复得的故事。

1974年,考古队在湖北宜昌秭归斑鸠窝挖掘出了这个青铜敦,先是布置在屈原祠,后来搬到屈原纪念馆。1988年,它被盗贼卖到了香港。香港买家准备在美国拍卖它,幸好一位中国学者发现并联系了国家文物局。屈原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迅速把这个青铜器的档案送到北京,确认是丢失半年的镇馆之宝。中国警察将情况通报给了国际刑警组织,又经过无数的谈判和无数人的艰辛努力,拍卖行和香港买家同意撤展并将青铜器送回。

如今,它安然摆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楚文化展厅。所以,这件国宝既是辉煌灿烂楚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的卓越战绩。

当孩子们知道文物背后曲折的故事,会对历史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也能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保护文物,培养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鼓励互动体验和延展学习

博物馆有不少互动活动,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例如,模拟考古挖掘、制作文物模型、参加工作坊等,能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和历史。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文物寻宝游戏,让他们在展览中寻找指定的文物。

回家后,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参观过程,让孩子分享最喜欢的文物,鼓励孩子用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文物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纪录片、参观其他相关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

参观博物馆不只是学习历史、人文知识,还可以学习文物保护的科学知识。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就利用了多种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包括环境监测技术、3D打印技术、AR技术、恒温恒湿技术、低反射玻璃技术等等。

其中,“物联网+藏品修复综合管理与应用平台”曾获第七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该平台可以实现对文物修复过程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包括文物信息的录入、修复方案的制定、修复过程的记录等,提高了文物修复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再比如,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常常需要用玻璃隔开观众。你是否知道这玻璃的科技含量呢?过去的展柜玻璃大多数采用超白玻璃,透光度不够又反光,参观者很难“看清”文物的细节。如今,湖北省博物馆新馆采用的是“超大抗弯低反玻璃”,不仅降低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透过率,而且玻璃更大、更无缝、更抗弯,让参观者隔着玻璃也能看清“嵌地几何云纹铜敦”的花纹和敦上栩栩如生的小龙。

总之,参观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也是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普活动。带孩子去博物馆看文物是美好的时光,科学的种子将在充满爱和温暖的互动中悄悄生根发芽。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