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二人转:东北人的“开心钥匙”

发布时间:2024-10-17 05:57:37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非遗文化之窗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东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走唱类曲艺,二人转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并且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二人转起源于清代初期,最初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又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其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演绎一段故事。二人转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充满生活气息,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

后来,随着关内移民增多,加上各地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二人转在原来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经过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其表演形式与唱腔已经非常丰富了。

二人转主要分为单、双、群、戏四种类型。单,指“单出头”,一人表演形式,又叫独角戏;双,即“双玩艺”,通过二人扮成一旦一丑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群,为“群唱”,由多人表演,有歌舞演唱和坐唱两种,表演时角色可拆分,有故事情节;戏,是“拉场戏”,由歌与舞相结合的民间小戏,又叫秧歌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二人转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又以“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特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逗人发笑;“做”即扮演角色,要做到“变脸换人,变眼换人”,人物神态、表情的模仿能符合特定的形象;而“舞”即舞蹈,这是二人转的一个特色,舞蹈讲究细腻及精巧,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积累的曲牌约有300多支,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二人转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又称“四路”。东路,以吉林省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因此,为形容二人转各派特长,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说法。随后,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合,使其形成多元化特色。

从内容上看,二人转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擅长揶揄、讽刺,以大白话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传统剧目有30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钢鉴》《清律》《铁冠图》《西厢》《蓝桥》《阴魂针》等。新中国成立后,编演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

二人转风格奔放热烈、载歌载舞,以强烈的节奏感表达东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东北地区的民俗民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堪称传统民间曲艺中的一枝独秀。

近年来,作为东北人的“开心钥匙”,二人转不仅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声名远播,也通过电视综艺节目走向国内外,给人们生活增添了乐趣,深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与赞赏。

戏剧家吴祖光先生曾中肯地评价:“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它一直在不断吸取各种艺术的精华,不封闭自己,能够‘化它为我’,不断增加自身的魅力。”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遍布东北及全国各地舞台,二人转既是东北民间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曲艺大家庭的优秀代表,处处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