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托起大国重器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10-16 05:59:51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日前,重庆市科协公布了2024年度科普人物、科普作品、网络科普品牌,拙作《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以下简称《逐日》)有幸入选。我感到非常荣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喜悦之余,我不禁回想起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几年前,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重庆市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正式落户璧山。看完我整个人都沸腾起来,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呢?科幻变成了现实!这个基地居然离我家只有几十公里。

事有凑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王卫英女士创办了“科幻中国”品牌,邀请一批科幻作家以正在研发的大国重器为原型,创作科幻小说。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主角是科学家

创作前我就明确,科幻小说不是未来工程技术报告,故事可读性要强,而故事是由人完成的。那么,应该由哪些人完成这个科幻故事呢?思前想后,我决定把科学家作为主角。小说名字最终确定为《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其中“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是想强调《逐日》扎实的科学根基与技术想象。

当然,科学家是科幻作品天然的主角。传统科幻作品里,科学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疯子”式科学家,第二种是“圣徒”式科学家,第三种是“工具”式科学家。而我想塑造与之不同的科学家形象。

科学家首先要有烟火气息。《逐日》里的科学家,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疯子”“圣徒”或“工具”式的,而是普通的人。其次他们还要有年代特征,《逐日》以青年一代科学家张承毅和夏涵为主角,写到了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科学家之间的师徒传承很关键,像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的大国重器,往往需要数十年的默默付出,甚至需要耗费两三代科学家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几代科学家之间的传承就特别重要。科学家间的团结协作必不可少,重点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参与。

让重庆走进科幻

小说的第一个故事发生2028年,璧山区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主要讲述了国内研发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两个团队,即重庆团队与西安团队,带着各自的方案来这里比赛,胜出者将代表中国去国际上竞争世界空间太阳能电站标准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49年,一个叫博茨瓦纳的非洲国家。那时国内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已经完工,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第一个故事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为第二个故事里的主要领导者。这既体现了中国科研团队体系的传承,也说明中国人研发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崇高信念。

让重庆走进科幻,一直是我创作的方向。在《逐日》中,2028年的故事发生在重庆市璧山区,诸多本土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当中。特别是,故事的女主角夏涵是典型的重庆妹儿,有着重庆妹儿最为人称道的独立勇敢、风风火火、敢爱敢恨等品质。即使2049年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博茨瓦纳,里边的重庆味儿依然很浓。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谍战、政变的元素。在第一个故事中,名为“绿魂国际环保协会”的间谍机构派出卧底,企图扰乱竞标,趁机窃取中国方案。幸好中国国安部门工作周密,及时抓捕间谍,避免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第二个故事里,在“马卡迪卡迪”号即将移交给当地政府时,前往基地视察的总统被特勤局绑架。在危急时刻,中国神雕突击队启动营救行动。这种“科幻+谍战”“科幻+政变”的写法,将科幻元素与通俗文学元素相结合,充满悬念与吸引力。

2022年,在正式写作《逐日》之前,我曾驱车来到璧山区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当时那里还是一片繁忙的工地,车辆进进出出,工人忙碌着。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仿佛“换了人间”。再遥想2028年、2049年,《逐日》里的情景或许能变成现实,我不禁心潮澎湃。

(作者系科幻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