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极地征途 中国献力

发布时间:2024-10-05 10:22:27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雪龙”船和“雪龙2”船姐妹俩依次“停靠”,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一字排开,南十字星造型的秦岭站横在眼前,“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悬停在高处似乎随时准备鹰击长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极地考察4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站在中国科技馆,身处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看着“向南极出发——弘扬极地精神风貌展”上的各种模型和照片,身为老极地人,我只觉得时间突然停止,周围瞬间安静下来,思绪被拉回那旷古荒寂的万里之遥……

探索极地势在必行

南极在地球最南端,由南极大陆、冰架和周围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地球的“寒极”,最低温度-89℃;这里是地球的“风极”,最快风速102米/秒;这里也是地球的“旱极”,被称为“白色沙漠”;这里平均海拔2300多米,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

与南极相对应,北极在地球的最北端,包括北冰洋及其环绕的岛屿和欧亚、北美大陆北缘,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

南北极环境极其恶劣,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已经在南极洲大陆先后建立起长期科学考察站。

1984年上半年,我国几十位科学家联名给国务院写信,建议我国尽早组织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建立独立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机、一基地”的极地考察保障格局。其中,“两船”为“雪龙”船和“雪龙2”船,“七站”为位于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位于北极的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一飞机”是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一基地”是指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从此,长城、中山、泰山、昆仑、秦岭,这些字眼不再只是我国的地名,更是五星红旗在南极高高飘扬的地方……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港起航,赴南极建站并开展考察工作。

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共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和20次黄河站年度考察。全国有400余家单位,近万人次参加极地考察工作。

早期,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向阳红10”号考察船、“海军J121”救助打捞船、“极地”号船均不具备破冰能力。但我国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努力推进极地事业发展。

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蓬勃发展,基础保障设施不断完善。新时代以来,已形成“两船、七站、一飞

科学认知不断深化

随着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大幅度提升,依托海—陆—空—天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我国在极地科学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每一份成绩都是中国人在极地旷古冰原上求索未知世界的贡献——

针对极地冰盖的不稳定性,深入研究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演变机制;

在研究南北极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超大陆演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极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方面的研究,为极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深入开展对空间天气监测、建模和预报服务,在变星、星震、超新星和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探索性成果;

在极地气象、海洋、海冰的观测和预报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初步构建国家南北极观测监测体系;

率先完成南极磷虾基因组测序,目前,我国远洋捕捞企业南极磷虾捕捞量位居世界第二。

数据也许枯燥,罗列也许乏味,但我深知:每一组数据都来自风雪严寒,每一个任务都历经无法安眠的极昼和不见天日的极夜,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考察队员不远万里前仆后继的拼搏……

国际合作持续加强

极地考察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推进南北极科学研究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持续加强与各个国家在极地考察、科学研究、后勤保障、科普宣传、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不同层次的涉极地事务合作协议,并为1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项国际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数据服务。

在持续推进后勤国际合作的同时,作为负责任的极地大国,我国也积极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2013年,“雪龙”船成功救援载有74人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极地考察船;

2016年,“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参与澳大利亚戴维斯站飞行事故救援;

2023年11月12日,“雪龙2”船在赤道海域成功救援遇险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渔船及4名船员……

如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在人类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上,书写下了光辉业绩,我国在国际极地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贡献度得到极大提升。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回看中国的极地征途,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脸庞从青春到沧桑,永不改变的是那一颗颗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

(作者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