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用“小白”视角做好植物科普

发布时间:2024-09-21 10:11:35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韩老师非常适合做科普,因为你对植物似懂非懂。”这是在某次科普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韩静华汇报自己关于植物科普的工作成果后,一位前辈对她说的话。

这个评价是褒是贬呢?起初韩静华并不清楚。如今回头看,已被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的韩静华打趣道:“很中肯,毕竟非专业出身的我,现在成了设计师中非常懂植物的科普老师。”

“门外汉”如何入门植物学

得知韩静华在北京林业大学当老师,亲朋好友总会请教她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其实我是学设计的,对花草树木也是外行,但被问多了就觉得尴尬。”后来,韩静华发现这不仅是自己的“痛点”,学校内很多非植物专业师生都存在这些困惑。

2010年,韩静华决定成立绿像素设计工作室,带领自己的学生,运用设计专业知识,结合新媒体技术,面向自己在内的“植物盲”群体开展植物科普工作。

“想让大家快速了解植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植物发一个‘身份证’树牌。”经过3年设计研发,团队上线“植视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植物科普系统”,只需用移动设备扫一下树牌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图文并茂的界面,掌握相关植物知识。

巴掌大的“身份证”背后,是韩静华团队日复一日地精雕细琢。要给公众传递正确的植物知识,后台内容从图片到文字,均需一个一个校准。彼时还是“植物小白”的她一边抱着各类专业书籍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一边请教学校植物领域的专业人士帮忙把关。“初创阶段确实很难,现在我已经对常见植物烂熟于心了。”韩静华说道。

让静态的植物动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在国家植物园(北园)游玩的公众,吃完巨魔芋AR冰激凌这款新奇食物后,用手机扫描盒盖上的二维码,便能看到一个立体的巨魔芋破土而出。

这个有趣的创意源于韩静华很多年前的思考。2015年,在开展科普工作时,韩静华发现与动物相比,植物过于安静、缺少互动,难以引起儿童兴趣。如何让静态的植物动起来,让更多的孩子为植物而驻足?

“这要感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韩静华笑言。当时看到增强现实技术在很多行业广泛应用,她便萌生一个想法,要运用AR技术为静态植物插上互动的翅膀,设计一本专门给小朋友看的植物科普读本。

《AR奇幻植物园》一书应运而生。读者用手机扫描书中的手绘植物图,即可看到从书中拔节生长的3D立体植物。猪笼草如何捕食昆虫、含羞草如何闭合叶片……这些画面迅速将小朋友们带进一个栩栩如生的植物世界。

该书受众本是3-6岁的小朋友。“没想到书籍出版以后,很多大朋友也玩得不亦乐乎。这也再次证明了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韩静华笑言。

用找茬的心态做科普

10余年的科普之路,从创意到图文,韩静华坚持原创。2012年,团队开始给植物拍照,这项工作延续至今。为了方便拍到植物照片,韩静华随身携带相机,她的出行装备也渐渐从高跟鞋、小挎包变成了运动鞋和双肩包。迄今为止,团队已积累了500多种植物的10万余张照片。

“你看它俩有何不同?”韩静华拿出两幅植物图片请大家观察。10秒后,她揭晓了答案:左边的图注比右边的图注往上了一个像素。

“一个像素都不能错”是韩静华对团队的工作要求。科普工作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排在第一位。“常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植物设计更需严谨。比如杂交鹅掌楸叶子具有杂交性,多一个或少一个小尖,就不是它了。”韩静华调侃,“所以每次带团队作图,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未来,韩静华团队将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加强合作,升级推广“植视界”系统至天安门、长安街等区域,让更多公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收获自然知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作者杨一楠系北京林业大学助理研究员,杨金融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