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南极海冰减少成常态?专家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4-09-07 09:30:32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近两年,南极海冰减少持续创下新低记录,这是否意味着南极海冰减少成为常态?南北极增温速率差异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这跟天气和气候的原因都有关系。”9月5日,中国气象局举行的9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所长丁明虎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开始急剧减少,引发关注。一些人可能认为南极海冰减少或成为常态,但是因为南极海冰面积非常大,变化非常不规律,在高点和低点上不断摇摆。最近这几年连创新的纪录,对于判断南极海冰将来是不是依然这样持续减少,还很难说,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开展研究,尚未得到结论,后续还要加强研究。

关于南极和北极的温度差异的原因,丁明虎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北极地区是大陆包围了海洋,上面有很多海冰,海冰融化之后,由于海冰-反照率反馈等机制,使得增温增多。另一方面,南极是海洋包围了大陆,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有平均2450米厚的冰,冰的体量特别大,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融化也相对缓慢一些,所以它的气候变化相对慢,这是南极和北极增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南北极温度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明虎称,首先,温度变化会改变全球气候模式,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热浪、暴风雪和洪水,这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其次,南北极冰盖和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低洼沿海地区面临土地淹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甚至可能引起人口迁移。

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当地的动植物生态,尤其是依赖冰雪栖息环境的物种(如北极熊和海豹)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南北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利用多种气候资料分析表明,2023年南北极地区表现出持续的气候变化放大器效应,极端事件频发,对当地生态和全球天气造成显著影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星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南极地区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整体呈东-西区域差异大、极端冷和极端暖事件并存态势。2023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86℃,较常年略高0.05℃。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地区年均气温持续快速上升,2023年有3站秋季气温创历史第二高、7站创历史第三高纪录。

二是,北极地区增温放缓,仍经历了1979年以来最暖夏天,整体呈“陆暖海冷”分布。1979—2023年,北极增温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8℃/10年)的3.4倍。2023年北极地区年均气温为-9.19℃,较常年高0.97℃;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为-12.74℃、4.52℃、-7.09℃和-21.14℃,其中秋冬季节严重偏暖。

三是,南极海冰持续快速减少,再创消融纪录,引起全球关注。2023年2月21日,南极海冰范围低至1.788×106平方公里,再次刷新2022年最低纪录;特别是南极海冰在过去一年中持续保持低位,年累积海冰范围远远低于历史纪录。这是近年来全球气候最极端的事件之一。

四是,北极海冰继续减少,但减少速度有所放缓。2023年最大范围为14.62×106平方公里,是历史第5低值,最小范围为4.23×106平方公里,是历史第6低值;受春季海洋气温影响,北冰洋海冰开始消融较晚,夏秋季高温导致冻结也同样推迟。

五是,南极臭氧洞形成提前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北极臭氧总量高于历史平均。2023年,南极臭氧洞形成提前了10天。同时,北极极涡偏弱且平流层气温较高,抑制了北极大规模臭氧损耗,使得臭氧总量偏高。极地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与全球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稳定的上升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