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皆从石中出。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使用和磨制石器工具,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显著标识。
人们在对石头的亲近和敬重中,赋予其坚韧、顽强、永恒的精神内涵。《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出了砺石的特点;《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意思是磐石方正浑厚,可以固定千年,借指真情不变,表达爱情的忠贞。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的《云林石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赏石专著,赞其“涵天地之精华,缩山川之美妙”。
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其中3部以石头为切入点,展开故事情节。《水浒传》第一回写龙虎山伏魔殿中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遇洪而开”,镇压地穴深处108个魔君,暗喻梁山108名好汉;《西游记》开头写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的仙石,孕育出石猴孙悟空;《红楼梦》开篇描述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石头,剩下一块石头,幻化为贾宝玉出生时口衔的通灵宝玉。这几部名著,用如椽之笔赋予石头象征意义,为小说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把传统文化中对石头的特殊情感升华到艺术的维度。
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石头来作比喻。比如,石头钉钉子——硬对硬;碌碡(zhóu)顶墙——石打石(实打实);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将日常所见萃取成经验,形成民间歇后语。
古代军事上,石头也应用广泛。北京境内有多处用石头建造的长城段落。平谷区的石长城,为明代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墙体采用山石垒砌,全长53.67公里,被称为“百里长城”;延庆区长城资源丰富,其中石长城93.2公里,这一段段的石长城就地取材,利用高山峡谷中的石头,筑建的关隘城墙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呈现出古朴厚重而又雄浑壮阔的气势。
石头在建筑上的雕刻工艺,主要分粗雕和细雕。北京颐和园巨大的石舫就是精雕细刻。石舫又名清晏舫,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次年建成,船体材料采用的是青白石。乾隆皇帝写有《咏石舫》诗:“雪棹烟篷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涛。载舟昔喻有深慎,磐石因思永奠安。”这首诗用不沉的石舫象征国家政治安定,寄望统治稳固。经历英法联军入侵被毁,1893年进行重建,石舫上舱由原来的官式改为西式楼房。石舫精巧华美,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宫殿、王府、衙署、宅邸等处的守门石狮,威风凛凛。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彰显神圣;恭王府门前的两对石狮子,显示权贵。
笔者在北京郊区的村里和村史馆,也见到不少石器老物件。石桥、石板路、井台等建筑依然稳固;石碾、石磨、碌碡、捣臼等压碎食物的工具,留存岁月的印痕;石佛像、石敢当、石碑、石桌等物品还在矗立或摆放。开凿石料和用石料制作器物的手艺人叫石匠,分为粗匠和细匠,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久的职业。
术业有专攻,石匠是既费力气又需技艺的行业。“会看绺(liǔ)是老石匠,不会看绺是半个石匠”,这是行话,意思是先看绺裂的位置,再决定如何开料、用料。匠人们根据石料的大小、颜色、纹理、硬度等特点,使用二锤、钢钎、锤子、錾子、铁夹子、铁楔子等工具,采用切、割、凿、削、磨、钻等方法,制作成不同的石器。
石头,是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走向文明的台阶,踏着它走向更远。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是石捧出的花朵,是石晶莹的眼睛。普通的石器物品,如歌中唱道:“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作者系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上一篇:上夜校学技能 拉满情绪价值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