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很多运动员展现出了松弛感。无论是只戴着普通近视眼镜加睡眠耳塞、单手插兜的土耳其射击运动员,还是比赛后要睡觉和撸猫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都受到了观众喜爱。他们勇于拼搏、享受比赛,沉稳应对挑战和压力,心态和表现都值得赞赏。
“松弛感”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理解为面对紧张情境时,相对平和、从容不迫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质。近些年,人们追求松弛感,其实是对不焦虑、不纠结、更自然的理想生活表达。从心理学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松弛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减少情绪内耗,提高心理韧性。如何才能获得松弛感?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理论,更好地理解和获得松弛感。
大五人格理论:理解松弛感
松弛感跟后天环境有关系,其实也跟先天有关系。大五人格理论将个性特质分为五个主要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也称为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这五个方面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比如神经质就跟松弛感有关系。
一般来说,低神经质的人比高神经质的人更能承受压力,更少焦虑、抑郁或者忧虑,生活中更加平和悠闲;而高神经质人受到压力和刺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决定一个人神经质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
但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下降。作为父母,要接受孩子天生的高神经质和高敏感,并展现出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情绪ABC理论:帮助调整认知
松弛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较为积极和合理的认知模式。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发生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内在信念。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件A,由于不同的信念B,会导致不同的结果C。比如,两个学生都被老师批评了,一个人觉得这是老师为了帮助自己进步,情绪就比较平静;而另一个人觉得老师是针对自己,就会产生愤怒、难过等情绪。
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去看苏轼的人生经历,他很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外出忽逢大雨,他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但是苏轼认为大雨也有别样风景,以超出常人的旷达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依据情绪ABC理论,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自我决定理论:获得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具有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指的是人们希望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权和选择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胜任需求是指个体期望在与环境互动中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体验到成就感和效能感。关系需求则强调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和归属感。
日常生活中,孩子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更放松自在。因此,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施加过多压力,这有助于孩子保持自然的状态,培养出一定的松弛感。
白熊效应:不松弛也没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但当他说完之后,人们脑海中反而更加清晰地浮现出白熊的形象,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紧张不好,要求自己和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往往会事与愿违。
家长应放弃完美主义,允许自己和孩子犯错,不放松也没关系。过于执着产生内耗,过于松弛容易“躺平”,要在成长中寻找平衡。人生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我国传统智慧讲究阴阳的转化,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即接纳自然出现的任何情绪、感受和状况,不过分纠结和对抗。关注此时此刻的体验,不被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所困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才能在生活中更加放松自在。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上一篇: 吃香蕉是什么“夺冠秘籍”?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