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探展④
这个暑假,想开启一场“海底奇遇记”吗?最近,国家自然博物馆“水生生物馆”重装亮相,迎来参观热潮,小朋友们在馆内纳凉避暑、观察水生生物,沉浸式探索“海洋世界”。这次又有哪些新的水生生物“入住”?它们有何独特的行为特征?
走进水生生物馆,墙上的蔚蓝色壁画把观众带入一片神秘的海洋世界。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展馆里,精心养护着20多种、千余尾活体水生生物,收藏着珍贵的拉蒂迈鱼、中华鲟标本,它们共同展示着自然界水域生态的多样性与无限奥妙。
去看“长了胳膊腿”的矛尾鱼
长1.6米的拉蒂迈鱼标本是水生生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内仅有的6具拉蒂迈鱼标本之一。它有8个鱼鳍,因尾鳍形状似矛,得名“矛尾鱼”。矛尾鱼的胸鳍和腹鳍内部发育有骨骼,好像四足动物的四肢,故又名“长了胳膊腿的鱼”。此外,它体内还有肺的痕迹,这些独特的结构,为研究早期陆生动物的发生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矛尾鱼因此也被誉为“活化石”。
这种珍稀的鱼生活在遥远的南非及东非海域。20世纪80年代,科摩罗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慷慨地将这一珍贵标本赠送给中国,中国政府则以两台拖拉机和一些农具作为回赠,以支持科摩罗的农业建设。
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总鳍鱼类,拉蒂迈鱼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38年在非洲东海岸的意外发现,这一古老生物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震惊了整个科学界。然而,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的统计数据显示,现生拉蒂迈鱼的数量已不足250条,生存状况堪忧。
认识“水中大熊猫”中华鲟
长达2.6米的中华鲟标本是水生生物馆的“大明星”。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现于距今1.4亿年前的中生代上白垩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作为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以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生态习性,展现了鱼类进化的奇迹。
中华鲟生在长江,长在大海,作为洄游鱼类,繁殖期的中华鲟会从长江口溯江而上,长途跋涉至长江上游的产卵场繁殖,孵化出的鲟苗则顺流而下漂游入海,开启新生活。
大约十年后,长大的幼鲟又追寻童年的足迹,从大海返回长江上游,寻根产卵,完成生命的循环。可以说,中华鲟既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多年以前,人类活动截断了其洄游的路径,致使其丧失了产卵以及繁殖的地方,再加上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一些人为因素,往昔在长江里极为昌盛的中华鲟,现今野生的数量已然不足百尾,处于灭绝的临界点。
令人欣喜的是,当下,借由我国各个方面的保护,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保护之路仍任重道远。
留神既萌又可爱的“斑马狗头”
在水生生物馆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要数那既萌又可爱的阿拉伯鲀(tún)了。
阿拉伯鲀又称“斑马狗头”,是一种热带淡水鱼类,分布于非洲的佛塔河、查德湖等地。它们拥有黑黄相间的斑马条纹皮肤,游动时两只圆滚滚的大眼睛不停地转动,两只小小的胸鳍也不断扇动着。如果受到威胁,阿拉伯鲀会吸入水或空气使身体迅速膨胀,体表的短刺向外突出,变成圆滚滚的“刺球儿”以保护自己。凭借呆萌可爱的模样,阿拉伯鲀“迷倒”了无数小朋友。
但是,千万别被它们的外表迷惑了。阿拉伯鲀是不折不扣的食肉鱼类,虾、贝、螺全在它们的“食谱”里,就连螃蟹也不是它们的对手。这种鱼长着锋利的喙,能咬碎坚硬的壳,捕食各种各样的底栖生物。
此外,淡水鱼中的巨无霸虎皮鸭嘴鲶、“网红”外来物种雀鳝、往来游弋的乌翅真鲨、外貌迷人的红尾护头鲿、各种在水中摇曳生姿的大型淡水鱼,都吸引着观众纷纷打卡留念。
这场暑假“海底奇遇记”已经开启,国家自然博物馆水生生物馆成为小小探险家们的乐园!快“穿越”海底,揭开生物“密码”,种下万物“和谐共生”的种子吧!
(作者均系国家自然博物馆信息传播部宣传专员)
上一篇: 中伏“来袭”,如何科学降暑防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