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关系极为密切。
古人仰望皓月,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他们想象月亮上有清冷的广寒宫,有寂寞的嫦娥,有捣药的玉兔,有不停砍树的吴刚……月球有太多秘密。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好奇月亮为什么能够死而复生;李白想知道玉兔的仙药做好以后给谁吃;白居易则觉得月亮上的桂树太孤单了,想问嫦娥要不要再种一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对月球进行进一步探索,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尤其是这次获得的月壤,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把中国的探月工程推向了新高度。
月壤,顾名思义,就是月球的“土壤”。它和地球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是“通过陨石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持续轰击、大幅度昼夜温差变化导致岩石热胀冷缩破碎共同作用于月球表面而形成”。正面月壤比较细腻、松散;月背土壤有些粘稠,还有结块的现象。
“月壤”这个名字取得特别好。我们分析一下“壤”这个字的结构:它是一个形声字,由“土”和“襄”组成。“土”表示它的本义和土有关;“襄”代表读音。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襄”这个字的来历,会发现它可能与土地也有一定关系。《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汉令》:解衣耕谓之襄”。那么,什么是“解衣耕”呢?有文字学家认为,“衣”指的是土地的表层。在天气干旱时,人们先铲掉又干又硬的土皮,然后在湿润的土里播种,再把表层的土覆盖上去。这种耕种的方法叫“襄”,有助于种子发芽。
给“襄”增加一个“土”,就成了“壤”。《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壤,柔土也。”所谓“柔土”,就是经过耕作的、松软的土,而不是板结的、坚硬的土。
“壤”后来泛指泥土,也指土地。“天壤之别”就是天和地的区别,那区别自然就很大了。“壤”后来又引申为地区、疆域,比如“穷乡僻壤”就是荒远偏僻的地方;“接壤”就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连。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有一种神奇的土,叫“息壤”,能自己生长、永不减耗。传说大禹的父亲鲧(ɡǔn)受命治理洪水,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后来治水失败,被天帝下令处死。有专家认为,这里的“息壤”就是翻松了的土。在鲧的时代,翻土非常困难,鲧为了修建堤坝,可能使用了本来准备用来耕种的土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后来治水也没有成功,所以才被处死。
“壤”还是一种玩具。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意思是在帝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玩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歌。这个“壤”,从名字来看,可能最早是类似土块的东西,后来才改成木制的,形状像鞋。玩的时候,先把一个“壤”放在地上,然后在远处用另一个“壤”击打,击中者算赢。老人一边击壤,一边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歌后来被人们称为《击壤歌》,大意是:太阳出来就去地里干活,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自己凿井就有水喝,自己耕田就有饭吃。帝王的权力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展示了这位老人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这位“壤父”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唱这首歌。他在道中击壤玩,旁边看的人感慨:“大哉,帝之德也!”意思是老人有空玩游戏,是因为帝王的恩德,是帝王造就了太平盛世。壤父答复“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表示自己辛勤劳作,自给自足,跟帝王没有关系。尽管两个版本的歌词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说了这么多的“壤”,笔者畅想,我们现在有了“月壤”,以后是不是会有“火星壤”“水星壤”等,到时候我们也能登陆不同的星球,在那里玩起“击壤”的游戏呢?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