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奔赴博物馆 沉浸式满足热爱

发布时间:2024-05-21 10:44:47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明天我们即将迎来“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展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

热门与小众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博物馆展示的各种文物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都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逛博物馆的意识。不过,具体到如何选择博物馆,也需要提前做功课,注意将著名的、热门的和小众的、冷门的博物馆搭配。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当然是打卡必去之处,里面集中展出了最为重量级的文物,同时大家也不妨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当地的特色,有意识地去一些相对冷门的博物馆。

北京有不少不太著名但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旁边,有一个中国钱币博物馆,孩子们在这里能看到最早的货币——海贝,也就很容易理解“朋”的本意——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甲骨文的字形就像两串细贝连在一起。前门除了有老火车站改造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还有一个气味博物馆,里面有豆汁、油条、眼泪和游泳池等各种物体的味道,各种常见的、罕见的、难以想象的气味,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博物馆不仅可以看,也可以听。位于北京东城的智化寺有完整保存的明代宫廷音乐,被称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尤其是春天,在花朵绽放的梨树下听复原的音乐演奏,别有一番情趣。同样位于北京东城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作家凌淑华的故居,不仅展现了四合院的建筑特点,里面还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声音博物馆,收录了各种叫卖声,用声音还原消逝的老北京市井生活。

全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比如广州的地铁博物馆、上海的玻璃博物馆、青岛的啤酒博物馆、成都的川菜博物馆、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玉溪的澄江自然博物馆等,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选择博物馆要“因材施教”

各类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终生学习的机会,但是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兴趣的不同而有所选择。

文史和科技类博物馆,对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孩子会更合适。低龄孩子适合互动性强、参观人少、贴近自然的博物馆。

喜欢动物的孩子可以去海洋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馆、昆虫博物馆。喜欢天文的可以去北京天文馆,尤其是巨幕区的沉浸感很强,能够让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喜欢石头的可以去中国地质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各类宝石、矿物和史前动植物化石。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去参观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各美术院校每年的毕业展都会吸引很多艺术爱好者。小小军迷,无疑应该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地上跑的坦克到天上飞的飞机,还有各国各时期的枪械,会让孩子大饱眼福……

博物馆教育是交往行为

博物馆,不是古董的墓地,而是孕育思想的沃土。《博物馆学概论》指出,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博物馆里的“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而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家庭也可以利用博物馆来推动更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的教育。比如参观前,带孩子做一些功课、教给孩子基本的文明礼仪,参观中保持安静或只能低声交流,在允许的情况下拍照、做笔记,有问题留到回家之后再讨论、研究。参观结束后,不要着急离开,可以去看看文创区,学习如何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独一无二的文创。比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沉思菩萨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并二次创作为表情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离开博物馆之前,也可以带着孩子和馆里的保安、保洁闲聊,这些非专业人士常年浸淫于斯,往往能讲述展览中看不到的精彩故事。去年,某地一位环卫工人纠正导游的视频一度风靡网络,环卫工也因此被戏称为“扫地僧”。这生动说明博物馆对人们文化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