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桥松,
隰(xí)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郑风·山有扶苏》节选
红蓼(liǎo),来自《诗经》里的《郑风·山有扶苏》。其中的“游龙”,就是红蓼。这首诗讲述的是高山上有挺拔的青松,低洼处有枝叶放纵的游龙。没见到漂亮的子充,却遇见了那个狡猾的年轻人。
《郑风·山有扶苏》描绘了古时情侣约会时彼此间调笑戏谑的有趣场景。山上的青松,湿地中的红蓼,都是对情侣约会环境的意象描述,是诗经中借物起兴的常用手法。诗句中的“隰”字,意为低平潮湿的地方,它指出了红蓼典型的生长环境。
《毛传》:“龙,红草也。”《陆玑疏》云:“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长余”。
红蓼被称为游龙,一说“游”是因为“枝叶之放纵也”,“龙”是“其枝干樛(jiū)屈,著土处便有根如龙也”。
红蓼,是蓼科蓼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红草、大红蓼、游龙、狗尾巴花等。它除了具有穗状的红色花序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识别特征——即桶状膜质的托叶鞘,叶柄基部的托叶向两侧发育,包围在茎节的外面。
红蓼高达2米,根部粗壮;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并且长着密密麻麻的细毛;叶子呈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度为10—20厘米,顶端先是渐尖,到基部后为圆或近心形;叶的前后两面都是毛,叶子脉络上的毛较密;叶柄长2—12厘米,其上长有柔毛;托叶鞘为筒状,顶端是绿色。
红蓼的花为淡红色、圆锥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呈宽卵形,花的裂片为椭圆形,雄蕊长在花被处,有2个花柱。它的果实近圆形,扁平、黑色,且有光泽。
红蓼喜阳、耐旱,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强,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存活。一般6月至9月开花,8月至10月结果。红蓼分布范围广,遍布于全国各地,野生或栽培。通常,它生长在山谷、路旁、田埂和河滩湿地。
由于红蓼生长迅速、高大茂盛,叶绿且花密红艳。因此,它适宜作观赏植物。另外,红蓼的果实可以入药,名为“水红花子”,具有活血、止痛、消积、利尿等功能。《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种蓼为蔬,而和羹脍”。由此可见,红蓼的嫩茎叶可以作为蔬菜,在春夏季采摘后,清洗干净,或凉拌或蒸熟食用。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