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家长应注重渗透人格教育

发布时间:2024-02-10 06:17:12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这孩子,拿到成绩单就在房间里生闷气”。寒假期间,很多家长无奈地发现,孩子因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

具有心理脆弱性的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比成年人更容易做出抑郁反应。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格发展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寒假期间,父母应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和水平,以有效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勇于接纳自己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方法。让孩子觉得成绩一时不如意也没什么,只是暂时挫折而已。

一个孩子因学业而苦恼,最好的办法是立即请教,而不是坐等开窍。鼓励孩子与师长、同伴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寒假在薄弱学业上多花点时间。向有类似经历的学长讨教,如何通过努力让成绩尽可能好转。

同时,在与孩子相伴时营造积极强化物。要看到孩子身上那些值得表扬的事情,让孩子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例如,年夜饭上,不妨让孩子做一道拿手的菜;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服务,去发现值得做的事情。千万不可总是责怪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用消极甚至抑郁的方式来对待周围世界。


在互动中形成超我意识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本我采取的行动遵循快乐原则,即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随着儿童与环境互动,人格的第二部分,自我逐渐得到发展。自我的获得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人格的第三部分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限制。

比如说,孩子想把小伙伴的玩具据为己有,是儿童的天性,也就是本我。意识到这样做会导致父母的责怪、同伴的鄙视,就是自我的形成。即使拿走别人的东西不为人知,也不会允许自己做这种行为,是超我意识的形成。在假期活动中,家长应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养成对自我的内部心理约束,逐步形成超我意识。


在情境中激发优秀人格特质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认为:理想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遇到孩子焦虑时,家长应陪伴孩子去散散步、打打球,应助力孩子养成勇敢、坚强、富有创造性等人格特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遇到困难时,鼓励并相信孩子自己能战胜困难,并教他学会释放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走亲访友,当孩子对亲戚的礼貌行为被不断地夸奖,慢慢就会养成对人礼貌的良好习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反思学习中的问题、规划外出游玩的线路等,即使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有好处。儿童会观察年长的人怎么为人处世。父母应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成为孩子“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指引。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