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奥克兰的交通与技术博物馆里,珍藏着世界上唯一一架肖特“索伦”Ⅳ型水上客机“阿兰努伊”号。它有着像海船一样壮硕的机体,看上去更适合劈波斩浪,而非翱翔蓝天。半个多世纪之前,这种飞机曾经在远离人类文明“繁华地带”的南太平洋上,沿着一条昵称“珊瑚”的独特航线,造访一个个风景如画的岛屿,完成了水上客机的谢幕演出。
“生不逢时”的客机
1946年11月,当英国肖特兄弟公司的“索伦”水上客机第一次飞上蓝天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航空技术飞跃,已经让水上客机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速度更快、航程
也更远的新型客机即将问世,而且可以在大型机场起飞和降落,不用再费力安排太多的经停点。水上客机容易停靠岛屿补充油料的优势没有了用武之地。它们为兼顾水面起降而设计的机身,反倒成了影响飞行速度的累赘。
因此,“生不逢时”的“索伦”基本型销路惨淡。不过,新西兰的塔斯曼帝国航空公司,也就是今天新西兰航空的前身,却看到了“索伦”的价值。
新西兰是一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国,缺乏修建大型陆地机场的平整土地,而且与最近的大陆即澳大利亚的距离,也超过了2000公里。所以,新西兰很早就知道水上客机的妙处,奥克兰的梅卡尼克湾也成了南半球重要的航空枢纽。
新西兰奥克兰的交通与技术博物馆里展出的肖特“索伦”Ⅳ型水上客机“阿兰努伊”号。 (作者供图)
在“珊瑚航线”起飞
塔斯曼公司想把已有的航线延伸到新的旅游热点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却苦于这里没有机场。另外几条岛屿航线使用的飞机也有些老旧,且只能给游客提供简单的快餐。
为了让愿意出大价钱的游客飞得舒服,塔斯曼公司决定开设一条专门的旅游航线,从奥克兰出发,经由斐济的苏瓦、萨摩亚的萨塔普拉、库克群岛的爱图塔基,最终抵达塔希提岛西北部的帕皮提。
为这条航线效力的飞机也是现成的,那就是塔斯曼公司之前定制的4架全新“索伦”。它们将原装发动机换成2040马力的新型发动机,被称为“索伦”Ⅳ型。飞机可以搭载44名乘客,及他们带去度假的大批行李。
1951年12月27日,正值南半球最适合旅游的盛夏时节,这条独特的旅游航线正式开航。塔斯曼航空的空乘为它起了个“珊瑚”(coral)的昵称,因为水上客机需要利用珊瑚礁在海边围出的潟(xì)湖起落,而且岛民们喜欢用合唱(choral)歌曲的方式来欢迎游客,“合唱”与“珊瑚”在英语里也刚好谐音。
新西兰奥克兰的交通与技术博物馆里展出的肖特“索伦”Ⅳ型水上客机“阿兰努伊”号。 (作者供图)
水上客机华丽谢幕
在“珊瑚航线”上飞行是非常奢华的体验,因为这些航班不以速度,以舒适取胜。水上客机飞行高度有限,乘客们可以一路欣赏到不断变化的海景和岛屿。宽敞的机舱里,竟然有一个炊具齐全的厨房。现场制作的热餐,装进精致的陶瓷和玻璃餐具,由新西兰空姐端给乘客,就像在正式的餐厅里一样。
在每一个停靠点,乘客都可以离开飞机,享受有趣的娱乐活动。美国和其他从北半球来的游客,通常会在斐济搭上“珊瑚航线”。它们在萨塔普拉的潟湖降落后,可以坐摩托艇上岸,向东在晚餐时间抵达萨摩亚的首府阿皮亚。狂欢半夜后,他们在凌晨2时启程返回,日出前飞往爱图塔基的潟湖,在那里吃早餐和游泳,上午10时再起飞前往帕皮提。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乘客们避过海关工作人员的午睡,下了飞机就能继续游玩。从斐济开始的30个小时的欢乐行程,为很多人的豪华假期营造了难忘的开场。
然而,一次次在海面上起落,最终耗尽了水上客机的寿命;与此同时,娱乐项目更丰富的豪华游轮刚刚问世,就成了游客们的新宠。1960年9月15日,在南半球的夏天到来之前,“阿兰努伊”号水上客机最后一次驶进了梅卡尼克湾。这不仅是“珊瑚航线”的终章,用水上客机开设国际航线,乃至进行越洋飞行的无畏故事,也在这一天落下了帷幕。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