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通过实物展览、科技模型、VR演示、图集图册等方式,向公众展示涵盖海陆空天等全方位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公众的自然资源科技知识,直观了解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 潘建红 陈少龙
近日,自然资源部和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北京市地下水科普中心等50家单位成功入选。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可以通过实物展览、科技模型、VR演示、图集图册等方式,向公众展示涵盖海陆空天等全方位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成果,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和人类生态文明实践成就,从而丰富公众的自然资源科技知识,直观了解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创新中心依托直观真实的模型展示、科普图书、仪器标本等,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演示,揭示地质灾害形成及治理、地质找矿、工程勘察等一系列人类自然资源科技成果和生态环境治理成就。
科普基地是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标本陈列、景观展示、现场讲解、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方式,大力向公众普及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多领域地球科学知识,从而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激发青少年对地球科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积极利用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开展中小学生自然资源科普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对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生态环境的“新、奇、特、美”。
科普基地借助海洋、森林、湖泊、湿地、地质等自然景观资源,可以让公众深度接触和体验自然,激发心中渴望认识自然的潜在意识,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达到自然教育的目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和理念。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借助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雅丹地貌群落,向公众展示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从而让公众在感受自然之美中生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健全完善科普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顶层设计中要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编制相关方案,明确生态文明科普的内容与标准,制度化、常态化地开展生态文明科普工作,并对优秀科普志愿者给予奖励。科普基地要与其他部门协调联动,注重与环保企业、社会组织、高校院所等部门共建共享,以科普基地现有科研和学术资源为依托,积极争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项目。
开展生态文明科普的公众需求调查。科普基地需要广泛开展公众生态文明科普需求调查,让公众参与科普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例如通过网络投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受众的生态文明科普需求和反馈意见,据此调整科普基地在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方面的场馆规划、设施品类、活动形式等。科普基地需要根据受众需求,开发特定生态文明科普资源,尤其要关注青少年生态文明科普需求,积极挖掘和再创作青少年生态科普创作题材,培育并保护其环保意识和兴趣,以发现、培养和选拔生态文明建设青少年人才。
加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的宣传推广。科普基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平台,如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建立多元互动的生态文明科普云课堂,以微文字、短视频、图片等方式,实现浅显化讲解和碎片化传播,贴合受众需求和习惯,提高生态文明科普社会影响力。
(潘建红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少龙系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
上一篇:穿越时空 触摸南京古城记忆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