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从营养热词看“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2024-01-17 06:13:20 来源:科普时报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开栏的话 品食,出自宋代文学家岳珂的《桯史·紫宸廊食》,解释为“诸色肴馔”。在践行“大食物观”的健康饮食新时代,古时的“诸色”已拓展和提升为多元的五彩缤纷,给“食品”加以前缀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层出不穷。调查发现,广大读者期盼多一些食品科学传播、食品文化熏陶、食品趣味分享。即日起,本报特推出饮食文化专家单守庆的“Shan品食”专栏,围绕“大食物观”,专注于“品食”的烹文煮字,以飨读者。


新年,人们的生活消费可谓“新”意十足。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等机构评选的“2023年度十大营养热词”近日出炉,“大食物观”榜上有名。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来自农业、食品、健康等各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大食物观”的提出,标志着粮食安全理念的战略性变革,以“食物”取代“粮食”是对传统“以粮为纲”观念的拓展与升级。倡导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障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大食物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的趋势,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宜粮则粮、 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既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品种培优、 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更要推动农业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放宽眼界,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食物来源。强化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多元化食物产得出、供得上、送得到,实现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方向转变。

近年来,各地以“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机遇,纷纷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单一种植,唱“林草戏”、念“山海经”、打“科技牌”,多措并举,让更多自然资源产出更丰富的食物,装满“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肉坛子”“果盘子”。在供给端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既满足人民群众对“量”的需求,也满足人民群众对“质”的追求,而且从营养均衡角度引导居民养成健康、节约的食物消费理念。

科学开发大食物,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注重培育大食物生产所需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的新品种,突破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场景下健康食物资源的挖掘利用技术,突破未来人工合成新兴食品开发技术,深度开发“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海洋食物”“沙漠食物”等食物资源。

2023年,首届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以科学证据背书,以科技成果赋能,让更多健康食品被看见被信任被接受。同时,今日头条与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中心联合发布“2023年度食品十大网络谣言”,穿透迷雾,粉碎“假鸡蛋”“纯合成假牛奶”“果胶有毒”等网络谣言,还原食事真相。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当可视为“大食物观”创新发展的两翼,食品科学普及与食品科技创新应能同频共振。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