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学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更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培养思维最好的场所是课堂。
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有序思考,使其思维更具逻辑、更加全面和深刻。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课堂,突出强调目标、活动、规则、评价等关键问题,为促进学生有序思考提供了实践参考。
目标:围绕核心问题,锚定思考方向
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性,让学生基于知识学习,获得行动、思维和情感上的发展与成长。承担着国家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班级教学,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明确的课堂目标,是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逻辑起点。
课堂目标应是让学生清楚去往哪里,达到什么程度的学习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获得,其背后是本节课要落实的核心知识。课堂时间有限,师生双方都要非常明确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课堂目标要在上课之初就展示给学生,为后续课堂活动的开展,以及问题的研讨和解决奠定出发点与落脚点。
活动:基于情境交流,增加思考深度
课堂活动主要源于所学知识与学生经验或他们可理解事实的交叉融合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团队探究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生成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恰当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深度支撑。
课堂活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将知识和问题情境化,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新知,另一方面是利用个体间的认知差异,促进思维碰撞。课堂活动需要实现“个体→同桌→团队→跨团队→全班”范围由小到大的交流。交流范围扩大,就会让思维碰撞不断深入。
规则:提供具体指引,确保思考效果
情境化的课堂,需要学生探究提炼出核心知识,他们需要规则给予思考方向、路径、方法等引导。可以说,活动规则是典型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教与学方式转变路径。精准的活动规则,是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效果保障。
教师参与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就是对活动规则的制定。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后,就需要教师将原本讲授的内容浓缩为学生学习的要点提示、角度引导、操作规范、易错提醒等。活动承担着落实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任务,所以活动规则要注意体现学科性。比如英语课上,学生很容易兴致勃勃地进入“汉语聊天模式”,这就需要规则进行“使用英语讨论”的引导。
评价:反馈学习结果,发展思考能力
课堂目标是大目标,活动承载的是大目标下的一个个小目标,规则又是对活动小目标的再度分解。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课堂评价给予反馈。评价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达到了什么水平,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调整改进才能做到更好。学生由此形成的认知深化、自我反思和调整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元认知能力。及时的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有序思考的持久推力。
评价基于学生的展示汇报。一节课上可展示的团队数量有限,展示结果层次不同,就需要教师对正确结果及时进行确认。这种确认是对知识的强化,对展示者的鼓励,也利于没有展示的学生对标自检。教师还可以将常用的“为他们(展示组)打分”的评价引导,调整为“根据活动规则,评价他们完成得怎么样”。这种引导方式的转变,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避免他们过度关注得分数,而忽视分数背后的意义,同时也使课堂的连续性得以保障。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