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线经验谈
近日,2023年水科普青年论坛暨中国水利学会科普工委会年会在河南省焦作市举办。专家学者对都江堰中体现的道法自然的设计概念、南水北调工程展现的科技创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进行了科普。如何将水科普做得更好,结合自身的科普探索和实践,我也有一些心得。
讲故事,让青少年对科学敬而不畏
《孤勇者》不是儿歌,却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流行,想必不少人被“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这句歌词的画面触动。
一个满身是泥的少年,站在自己挖的水沟边,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这位少年。只是彼时的我们并不知道那条水沟其实就是一个“引调水工程”;不明白随意在水沟里踩一脚其实改变了水动力条件,从而影响了沟底的泥沙淤积;不了解水把小土堆的缺口越冲越大,其实就是一个小型“溃坝”试验……
我给青少年作水科普报告时,多次讲述过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不要畏惧科学,科学其实就在他们身边。专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科学现象,青少年或许也曾遇到过,要多去观察和思考。同时,对科学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以扎实的理论和严谨的试验研究为基础解决科学问题。
促融合,让专业学术报告通俗起来
在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很多学生反映,“一句话中每个字都懂,连在一起就听不懂了”。
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一些科技工作者受聘为学校科技辅导员,在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同时,努力让专业学术报告“通俗”起来。
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期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带来了题为《鱼道——为鱼儿“回家”修条路》的科普报告,语言幽默风趣,将鱼道类比为公路、将鱼儿类比为车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迅速了解了鱼道的概念、意义和价值,用科学严谨的动画、图片直观展示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鱼道水力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说民俗,让科普传播多些文艺气息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闪烁着科技文明的光辉。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便是很好的科普传播媒介。
今年元宵节,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将与当涂科学试验及科技开发基地相关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创设计了10个妙趣横生的灯谜。比如,谜底为“三峡工程”,谜面为“三代伟人画,百年终成它,平湖映高霞,水利交通能源本领大”;谜底为“反力墙”,谜面为“远看是座墙,近看满身伤,千钧压于上,不动纹丝量”,等等。这些灯谜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我国多地有独特的“八大怪”民俗文化。为增加科普传播感染力,我提炼总结了“领导驾到门不开,日夜试验水犹在,防汛抢险稳准快,粉碎纸屑水中甩,满身是洞推不歪,矿泉水瓶随身带,有病桩群屋中栽,今春建好明夏拆”的“南京水科院当涂基地八大怪”,凝练了基地水利物理模型试验、科研基础设施、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工作场景等科普内容,在多场科普活动中获得了良好反响。
今后,希望立足国家、服务国家的科技成果,水科普更加通俗化、文艺化,不断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作者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