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专家呼吁骑行者佩戴安全头盔

发布时间:2023-12-12 06:09:29 来源:中国科普网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科技日报记者 项铮

今年的“全国交通安全日”,骑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的话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王卫杰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降低60%—70%交通事故死亡风险。”

电动自行车缺乏道路规划

王卫杰告诉记者,电动自行车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城市道路没有为电动自行车专门做规划设计。

绝大多数的城市交通设计以汽车为中心,要么没有专用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道,要么车道被小汽车停车占用,或者设计上不合理,以至于电动自行车有时被迫驶入机动车道。另外,交叉口设计对电动自行车的通行考虑的也不充分。

另外,电动自行车是电驱动,加速转弯非常便捷,自由度大,远超自行车。国标对电动自行车限速25千米每小时,但是实际上很多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远远超过限速,这些都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安全意识不足,骑行过程中对潜在的事故风险预知不够,经常有闯红灯、超速、机动车道行驶等一些行为,而且不戴头盔,缺乏安全保障。

骑行事故容易致颅脑损伤

王卫杰介绍,电动自行车骑行事故容易导致颅脑损伤。

人头部的核心是大脑,大脑漂浮在脑脊液中,外边有硬脑膜包裹,最外边是坚硬的头骨,这些对大脑都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骑乘人常常会被甩出去,人的头部继续向前运动,撞击到车辆物品或者到地面后停止。颅内大脑有一定的重量,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直到撞击到头骨内部,然后再反弹回来,再撞击头部的另一侧,这样很容易会导致颅脑损伤。而且伤害是致命的。

头盔有一个坚固的外壳,里面有柔软的衬里,外面有面罩,用基带固定。

头盔的外壳能保护头骨。当发生冲击的时候,弧形的设计会让冲击力扩散到表面区域,不会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发生更致命的伤害。头盔的衬里能够吸收一些冲击力,让颅内大脑不会以较大的力撞击头颅骨。当我们摔倒在地的时候,面罩会保护面部,防止面部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和撞击。

简言之,发生碰撞时,头盔能保护大脑,减少颅脑损伤。

王卫杰强调,电动自行车限速,且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仍有必要戴头盔。道路上有很多风险因素是骑行人不能控制的,比如其他人逆行而且超速的情况,道路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引发事故。“哪怕自己很小心,也要戴头盔,因为事故风险不是靠我们小心就能控制。另外,戴的时候一定要系好带子,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怕麻烦。”王卫杰表示。

选择符合国标的安全头盔

佩戴头盔可大大降低电动车骑行中的颅脑损伤风险,然而,很多电动自行车乘员不戴头盔或佩戴不合格头盔骑行。

“骑乘者要选择符合新国标标准的头盔。”卫杰教授介绍,今年7月,《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GB811-2022)正式实施。其中增加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以及乘坐人员佩戴的头盔标准部分,同时增加了头盔壳体表面凸起结构的剪切力、表面摩擦力、头盔护目镜的耐磨性等三个安全性能指标,另外,结合中国人的头部形状特征,将头盔尺寸规格由3类增加至5类,兼顾了未成年人和成人的佩戴要求。

“新国标今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但目前市场上还有不符合标准的头盔。”王卫杰强调,“有3C认证标志的头盔硬度、韧性都比普通头盔好,要优先选择。”

王卫杰向记者表示,“推广头盔,首先要立法,使交警执法时有执法依据。”一直以来城市交通管理的重心是机动车,缺乏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立法,相关的执法依据不够。2020年5月1日,江苏省于全国最早通过了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的相关条例规定。根据监测,目前主城区80%以上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能够自觉佩戴头盔。

“我们在监测中发现,有一部分人只是应付性地佩戴头盔。他们为了应付交警执法,只是把头盔扣在头上,不系好带,或者放在车筐里,遇到检查才佩戴。”王卫杰说,“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