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我国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目前,黄河“几字弯”等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开局顺利、起步良好,共完成造林种草608.07万亩。然而,“三北”工程区大部分区域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供需矛盾日益显著。
11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在京召开的“三北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上强调,“三北”工程建设的成败在于生态用水,破题的关键也在于生态用水。围绕生态用水,我们的思路是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齐头并进。
现场。张增顺 摄
唐芳林介绍说,开源,是为三北工程“找水”。近段时间以来,国家林草局一直在与中央财办、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对接协调,争取在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中增加林草生态用水量,保障必需的林草生态用水指标,巩固防沙治沙成果。节流,就是要牢固树立以水定林草理念,科学回答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三北”工程区林草植被承载潜力,从造林种草实际需要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出发,以不同区域的自然降水为主要依据,因地制宜发展雨养林草植被,建设健康稳定高效持续的生态系统,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经济和生活可持续发展。
三北工程研究院召开的此次研讨会上,来自水利、农业、林草、生态、地质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共同围绕“加强生态用水配给,保障三北工程行稳致远”这一主题,献计献策。
专家们强调,生态用水是“三北”工程“卡脖子”问题,要统筹谋划、妥善安排生态用水配额,持续开展“三北”集约化用水科学研究,加强水土适配性、水资源承载力、湿地保护修复、林分结构调控等科技研发,基于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林草资源。要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水资源持续衰减问题和绿洲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通过这次研讨,能够集思广益、集智聚力,凝聚各方共识,共同为破解‘三北’生态用水困局,出主意、开良方。”唐芳林表示,重点突破“三北”工程区植被水资源承载力、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学过程等基础理论,加强耐旱、耐盐碱、适应性强林草品种选育和繁育,攻克流动沙丘快速固定、风沙入黄综合防治、沙漠锁边林草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模式,打造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示范区等,全面支撑三北工程建设。同时,开展跨区域联合研究,加强跨境沙尘和沙源地治理,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专家们建议,下一步要统筹推进生态用水的立法、规划、配置、调度,尽快搭建“三北”生态用水监测和监管“一张网”,推动“数字治水”。加强“三北”水源地保护,涵养水源,做好生态建设节水和农业生产节水。拓宽生态用水供给渠道,利用好煤矿疏干水、黄河凌汛水,多措并举筹集生态用水配给份额。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三北工程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聘任仪式和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以便为将来“三北”工程区实现水(生态用水)、土(生态用地)、绿(植被规模)的“绝配”提供新的、更强大的科技支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与科技网无关。科技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